第301部分(第3/4 頁)
和朝鮮,漢語和漢字是上層通用的,要是不懂的話,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在上流社會根本混不開。
趙夫子名叫趙成夏,在朝鮮李朝末期擔任過禮曹參知,一直反對引進日本勢力。後來那個“大韓帝國”(日本傀儡政府)成立後,他又擔任禮儀部總贊。後來日本撕下臉皮,直接吞併朝鮮後,他就沒幹了。朝鮮光復後,經過調查發現他以前也算是親華派,就準備讓他出山到政府任職,但他以身體不好為藉口拒絕了。但是他對中國政府也很合作,所以沒有像那些死硬派一般被勞改。後來搞集村並寨時,出於某些考慮,他家就被分到了西海省。
第422章律法之道
石原莞爾和趙成夏是早就認識了,石原幫過他的忙,也向他請教過漢學、漢詩、書法之類的東西,兩人私交還是不錯的。後來中日戰爭後,就沒聯絡了。
前天石原莞爾在市區轉悠的時候,偶然碰到趙成夏的大兒子,才得知這位趙夫子已經移居西海了。在萬里之遙的地方碰到故人,石原還是很高興的,於是就約好在今天上門拜訪。一方面是敘舊,另一方面嘛,當然是想聽聽這位大儒對新中國的看法。
不過,這次他還沒進趙家家門,另一潑人也找了過來。這是七個以前朝鮮的儒生士子,趙成夏是朝鮮大儒,在儒生圈子裡很有名氣,這些人來拜訪也是很正常的。這些人也都是和趙成夏一樣,被移民到西海省的,其中最遠的一個來自西平市(原奧倫堡)。這些人都是當年比較識相的朝鮮儒生,呃,不識相的都在勞改,也不可能出來轉悠。
這幾個朝鮮士子得知石原是日本人之後,其中大多數都對他怒目相向,鼻子裡哼了幾聲就把臉轉開,作無視狀。以朝鮮和日本的恩怨,這種反應是很正常的,石原已經見慣不怪了,但有一個朝鮮人卻滿臉笑容的對他點點頭。
石原莞爾看到這些人的樣子笑了笑,在和趙成夏寒暄一陣之後,也就很識趣的坐到一邊,讓他們來說話。
這些人也是先來了一陣寒暄,其中一個叫金莫日計程車子說道:“松亭公,這科舉乃是萬世法度,韃清是蠻夷不通文教,廢除科舉,於是自食惡果。但現在本朝不是號稱中華正統嗎?中華乃禮儀之邦,為何還不恢復科舉?”趙成夏號“松亭”,圈子裡的人就稱他“松亭公”。
“是啊,是啊!這科舉不復,國無寧日啊!松亭公乃天下大儒,此事還需您出面主持才可……”儒生們紛紛附和,一個個引經據典,把科舉制度說成是強國泉源了,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科舉該是多麼可怕等等。
是的,朝鮮也是有科舉的。朝鮮的科舉制度始於高麗時代光宗9年(985年),併到朝鮮時期才正式實施。朝鮮時期的科舉制度分為文科、武科及雜科(易學科、醫科、陰陽科、律科)。每三年舉行一次“式年試”,此外還舉行各種不定期“別試”。不定期有國王親臨考場的“親臨試”,該試再分成成均館儒生參加的“謁聖試”和在昌景宮舉行的由官員參加的“春塘大試”。
朝鮮王朝的統治階級是“兩班”,即文班和武班的大臣。科舉考試是成為兩班文武的必由之路,但朝鮮的科舉更加死板僵化,更加的重文輕武,雖然名義上平民和賤民也可以參加,但事實上主要被兩班子弟壟斷,尤其是文、武兩科。平民和賤民基本上只有靠考雜科、武科的科舉考試來謀得官職,而且即便是兩班貴族的子彈,如果是不是嫡子也不能參加最高貴的“文科”考試。
士子們說得群情激憤,口沫橫飛,趙成夏卻是默不作聲,沒有任何表態。
這時,石原莞爾忍不住說道:“中國現在不是每年度有公務員考試嗎?只要考中的都會成為政府官員,這和科舉也沒多少區別吧?”
石原說得沒錯,新中國雖然雖然取消了科舉,但是卻實行了公務員考試製度,每年都向全社會公開招考。只要是年滿18週歲的,遵紀守法的,智力和精神狀態正常的中國公民,具有初中或同等學歷的非在校學生,不分籍貫、民族和性別,都可參加政府組織的公務員考試。其實這個公務員考試製度,早在科社黨還叫“共同社”的時候就在開始搞了,到現在也有十幾年的歷史了。
“嗤嗤嗤……”朝鮮士子們立即發出一陣輕蔑的嗤笑,還用看土鱉的眼神看著他。
“扶桑原本蠻夷之地,不通科舉也罷了,現在還敢大放厥詞……”
“真是夏蟲不可以語冰……”
士子們彷彿找到個發洩口,對石原一陣冷嘲熱諷。
“你們……”石原臉都綠了。他就是脾氣再好,也受不了這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