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頁)
放區的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各種基礎建設,各地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的建設,漢陽鐵廠和兵工廠的升級改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的升級改造,以及軍隊的擴建等等……都是耗資巨大的專案。
另外就是進口,各地工廠需要大量的機械產品,川漢鐵路需要大量的鋼軌,只靠星科機器廠和威鋼是無法滿足的,都需要進口。
還有一個大專案就是農產品,前年長江流域大水災,到了去年也只有湖北才在共同社領導下回過氣來,其他幾省還一片淒涼,因此星科從美國和澳大利亞、印度等地區進口了大量糧食、食用油、棉花等農產品。星科集團控制的地盤裡雖然已經在推廣各種良種和高產作物,但由於時間太短,產量也很有限(在全國範圍看),能也無法滿足救災的需要。
1906年的大水災把長江中下游流域搞得悽慘非常,受災人數達數千萬人,像這種程度的天災只有具有高度組織力,直接控制到社會最基層的政權才能最快的恢復元氣,談起俺大清的組織力,整個就是一桌子杯具。
他們對於災區,基本上就是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裝聾作啞,假裝不知道。原本控制基層的宗族和幫會勢力,也在這場災難中毀滅得七七八八了,整個地區的基層基本上就處於無政府狀態,這也是“丁未革命”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引起連鎖反應的重要原因。因為民眾對滿清政府已經完全失望,滿清政府也把自己最後的信譽丟得一乾二淨。
等到去年“丁未革命”,除了安徽江北地區以外,長江中下游基本上都變成了革命軍的地盤。但是這些革命軍的組織力比起俺大清也好不到哪去,甚至更加悲劇。他們對於救災、恢復生產之類的事情,也是完全沒有辦法。
共同社倒是有這個組織能力,也能夠控制到社會的最基層,但是他們只控制了湖北,對於其他地區也是有心無力。不過按照文德嗣的想法,即使不能主持這些地方的恢復工作,至少也要儘可能多的把那些災民挽救下來。
這不僅僅是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因為在文德嗣看來,人力資源是最寶貴的東西,儲存更多的人,不但是儲存國家的元氣,對於他今後的全球計劃,本國的人力資源更是不可缺少的東西。
第53章救災問題
建了個群:237838253
歡迎支援本書的銅子們加入,參謀團、設定黨也來吧……
………………………………………………………………………………
星科這次的大規模救災計劃,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只佔很少一部分。事實上文德嗣這個人是很冷血的,像什麼人道主義啊、終極關懷啊、國際主義啊等等之類的“高尚品德”,對他來說都是浮雲。如果換了是其他國家受災,就算一個國家死光了他絕對也是無動於衷的。
更多的因素是出於現實上的考慮,因為無論對於國家還是組織,人力資源都是最寶貴的東西,尤其是同文同種的人力資源,更是無可替代的東西。不過在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都還沒有這種概念,俺大清這種異族殖民政權就更不用說,童萌會之類革命黨雖然要好點兒,但也好不到哪去,至少炮公這種人是絕對不會把屁民當回事的。革命黨裡面真正憂國憂民的熱血青年當然也不少,但是對於這種情況他們也沒有辦法。
文德嗣這種做法很大部分是出於為中國儲存更多人力資源的考慮,刷聲望其實只是附帶的產品,至於滿足所謂的“道德優越感”,更是沒影的事情。但其他人卻不怎麼想,尤其是災區人民,他們簡直把文德嗣和共同社當成了救世主。
所以在去年,星科集團使用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在國際市場上大肆收購農產品。總計600萬噸糧食,20萬噸食用油,5萬噸棉花。其中大約50%是從美國購買,其餘部分是從印度、越南、柬埔寨等英法殖民地和泰國購買。
當時世界經濟剛剛好轉,國際市場上的農產品價格很低,一噸小麥才11…12美元,食用油大約是50…60美元一噸,棉花大約650美元一噸。這批物資加上運費,總共花掉了8000多萬美元,相當於星科去年的實業收入的一半還多。要不是共同社的大量沒收,以及在金融市場上大撈了幾筆,幾年的擴張計劃肯定要受影響。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筆錢花的太冤枉,但眼光要放長遠,文德嗣的眼光從來就沒有侷限於與一城一地。再說,這批物資可不是無償施捨的,文德嗣從來不做這種冤大頭,更不願形成不勞而獲的風氣。災民們想要獲取救援物資,就必須付出勞動。
基礎建設從來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