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1/4 頁)
最終,鄂飛推出的這款“大山雀”戰鬥機就像是cr。42和伊…15混合體。全機長7。15米,翼展9。85米(上翼)/7米(下翼),機高3。2米,空重138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2080公斤。動力系統是一臺“hhq…03型”活塞式氣冷發動機(“hhq”即“航空”、“活塞”和“氣冷”的漢語拼音首字母),這是星科目前能夠量產的最好的氣冷航空發動機,單臺功率200千瓦(268匹馬力),螺旋槳是一副硬木三葉螺旋槳。
這架飛機雖然還是採用雙翼設計,但是在外型上採用許多降低阻力的措施。機身儘量的流線形化,兩層機翼間的張線被去掉,用鋁合金支架和鋼管代替。起落架雖然不能回收,但加上了流線型的保型輪罩。另外還採用了半密封式座艙,即在座艙前加了一塊有機玻璃製作的流線型擋風,可以遮住飛行員的前方和側方。
儘管採用了這些降阻措施,但由於發動機功率還不夠給力,“大山雀”的速度和升限還是比不上藍本(伊…15是786匹馬力,cr。42是890匹馬力),不過由於採用後世新式設計,油耗大減,航程卻比藍本型號有了增加。“大山雀”的最高速度是230公里,巡航速度是180公里,實用升限7350米,航程1000公里。
主要武裝是機頭螺旋槳兩側的兩挺7mm共軸機槍(由“眼鏡蛇”輕機槍改裝),裝有射擊協調器,每挺機槍備彈500發,彈鏈供彈。另外,機身下和機翼下有6個掛點,還可掛載總重量不超過250公斤的炸彈、火箭彈,或者可拋式副油箱。
“大山雀”戰鬥機是在今年1月首飛,3月中旬定型並開始量產,6月底開始正式列裝部隊。
殲…2型“渡鴉”戰鬥機是成都飛機制造廠的作品,成飛的前身就是星科飛行器廠的飛機分廠。由於星飛的廠長、總工都是飛艇派,飛機分廠很不受重視,要不是書記一直在力挺,獲得的資源肯定還更少,連“麻雀”都無法量產。因此在解放四川之後,文德嗣就把飛機分廠獨立了出來,並遷到了成都,單獨成立了成都飛機制造廠。
算上在星飛的時間,成飛是中國最早的飛機廠,其技術實力自然不是鄂飛能比的。所以他們的新飛機選擇了更新式的,功率也更大的液冷發動機。但是由於發動機的開發進度一時沒有跟上,使得“渡鴉”戰鬥機的首飛比起“大山雀”晚了半個多月,沒能搶到空軍第一種正式戰鬥機的榮譽,只得憋屈拿到了殲…2的編號。
“渡鴉”的設計主要參考了義大利的和德國的ar68,這兩種三十年代的液冷戰鬥機。與殲…1同樣的,殲…2也是在兩種藍本型號的基礎上進行大量最佳化和魔改,藉助超級計算機“小扉扉”的強大運算能力,最終產品比藍本要合理得多。三十年代的設計能力雖然比這個時期強不少,但以後世的眼光看,也是處處漏洞,可以最佳化的地方太多了。
最終定型的殲…2也是一種單座雙翼飛機,外形更接近ar68,但要小一些。全機長8米,翼展上翼)下翼),機高3。1米,空重16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2660公斤。動力系統是一臺“hhy…01型”活塞式液冷發動機(“hhy”即“航空”、“活塞”和“液冷”的漢語拼音首字母),這是第一種量產的液冷航空發動機,單臺功率300千瓦(402匹馬力),螺旋槳是一副硬木三葉螺旋槳。
因為發動機沒有兩種原型機給力(cr。32是600匹馬力,ar68有690匹馬力,但自重大多了),所以“渡鴉”的速度效能要比藍本型號低一些,最高速度達到280公里,巡航速度是200公里,實用升限9200米(一般都飛不到那麼高,飛行員受不了),航程1200公里。
“渡鴉”的火力比“大山雀”更猛,配有一門共軸20mm機炮(備彈200發),和2挺7mm同軸機槍(備彈500發)。另外,機身下和機翼下也有6個掛點,還可掛載總重量不超過300公斤的炸彈、火箭彈,或者可拋式副油箱。
這兩種飛機的效能可說是各有千秋,“渡鴉”的火力、速度、航程佔優,但“大山雀”則是在轉彎半徑、中低空效能和易維護性等方面佔優。這讓空軍感到難以取捨,最後還是文總拍板,當然兩種都要,哪個大國才一種戰鬥機?氣冷和液冷各有所長,當然要同時發展。
由於西南鋁還是建設中,現在所有的航空鋁材都是靠進口,還有飛艇搶資源,數量不太夠,所以這兩種飛機也只是在前機身少部分位置採用了鋁蒙皮,其他部分還是木板和帆布蒙皮。機身骨架、起落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