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第2/4 頁)
,這也說明中國在造艦技術上完全沒有問題。
英國原本是想買現成的,但中國自己才三艘航空母艦,絕對是不肯出讓的,於是只好訂造新的。原本他們是看上了中國最新服役的夏朝級,但這種排水量26000噸的大型航母建造時間可不短,就算再怎麼加班加點,至少也要一年以上。
英國現在快被德國潛艇逼得上吊了,哪裡能等這麼久?所以就只好退而求次,改為選擇中國給他們推薦的一種輕型航空母艦。
這種被中國稱為“104型”的航母也就是虞朝級的改進版,標準排水量10800噸,滿排13200噸,四軸推進,五萬軸馬力,最大航速30節,續航力10000海里/12節。右側艦島(包圍煙囪)、全通式甲板、封閉式艦首、兩座升降機。為適應大西洋的海況,機庫改為了封閉式,所以載機量有所下降,最多可以搭載28架飛機。
中國把“104型”連同配套的艦載機一起報出了單價160萬英鎊的價格,按理說這個價格絕對偏高,牛牛家都是內行,當然知道這個價有多黑,多了不說,翻了一倍是有的。但中國表示可以在半年內完工,多的錢是加班費。牛牛想了想,也就認了,現在可不是討價還價的時候,德國潛艇都快把他們搞瘋了。
………………………………………………………………
英國和法國在中美這裡大肆灑錢的同時,也在日本身上下足了血本,他們又給日本提供了總共三億英鎊的無息貸款,還免除了日本很多債務,並且向日本開放部分殖民地市場。還有很多以前日本萬分渴望,但一直沒有得到的技術資料,現在也一起打包交給了日本。這可把日本高興得快瘋了,這可是三億英鎊啊!更不用說以前的那一屁股鉅債,現在也減免了個七七八八。
自從中日戰爭之後,日本的日子就苦得沒法說,可說是窮得連內褲都沒得穿了。
他們丟掉了東北、朝鮮、臺灣、南庫頁島還有琉球等等十九世紀以來搶到的地盤,還賠上了小笠原群島和對馬島這些“自古以來”的部分。海軍被徹底打殘,陸軍也損失慘重。真的稱得上是一夜之間打回原形不說,還被踩了好幾腳。按照日本人自己的話說,就是“明治維新以來幾十年的奮鬥成果,一朝喪盡!”
最重要的是,經濟上的損失才是真正要命的。賠償中國的三點五億兩白銀雖多,但中國很大量的表示可以用實物抵債,而且是二十年付清,壓力還不算太大。但因為戰敗丟失了幾乎所有中國市場,才是真正要命的。
自從科社黨上臺之後,中國就大幅度調整了出口政策,除了生絲等少數產物,絕大多數生產性原材料的出口都受到了嚴格限制,特別是各種礦產等戰略性物資,更是嚴禁出口。中國現在的出口商品絕大多數都是半成品和成品,就連糧食這類物資,出口的都是加工後的大米和麵粉。
對於歐美列強來說,中國的這種政策並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他們不是有廣闊的殖民地(如英法),就是本身有著豐富的資源(如美俄),根本用不著從中國進口原材料。就連那些缺乏資源的歐洲小強,也不會跑半個地球來中國進口原材料,隔壁的非洲和俄國就能提供的東西,何必捨近求遠?
但對於日本來說,這就是很要命的影響了,因為廉價的原料市場沒了。沒錯,日本也可以找歐洲殖民地進口,比如印度、印尼之類,但帝國主義又不是慈善家,哪會給你日本黃猴子優惠?
市價是多少,咱就買多少,這樣都還嫌貴?好,愛買買,不買滾!
日本人當年也是靠了甲午戰爭的勝利者身份,以及俺大清的**無能,才能以遠遠低於市價的價格買到各種廉價的原材料,比如鐵礦、煤什麼的,他們當時拿到的價格,都都遠遠低於國際市場價格。但是現在,這些都沒了。以科社黨的精明,自然不可能還有這種好事了。
你丫都打輸了,還想在老子這裡佔便宜,這不是做夢嗎?當老子是俺大清啊?滾滾滾,哪兒涼快滾哪兒去!
廉價的原料市場沒了,這還只是其一。其二就是他們連傾銷商品的市場也丟了個精光。要知道,在清末的那段時間,中國市場的收入佔了日本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一旦丟掉了中國的原料和市場,日本的經濟直接就陷入瀕臨破產的境地。在一戰爆發之前,可以說是日本最難熬的時期,那一年多時間裡,倒閉破產的企業主不知有多少,全國發生的“米騷動”更是多得數不勝數。
要不是一年之後爆發的歐洲大戰,使得日本拿到了大量訂單,恐怕日本政府早就財政破產了。要知道,就在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