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部分(第3/4 頁)
出人頭地,那這些人就埋沒。
而劉璋知道,正是這些人在推動社會發展,如果西方一直也用科舉制,只選拔當官的,對其他行業歧視,那就絕不會有工業革命。
說不定一個人才發明一個新的紡織機器,就可以帶動整個社會發展,這就是其他行業的力量。
而中國一直用科舉制,似乎只有當官才能出人頭地,練就了一批將官場規則和人情世故玩得精熟的政治人才,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對於有爵位的人,就是對大漢有功的人,這樣的人四科舉仕加分,劉璋覺得無可厚非,比如一個士兵退伍,想到官府的工匠坊當個木匠,適當加分,是必要的。
而對於少數民族的加分政策,直到兩千年後還在沿用,許多漢人覺得不合理,其實是合理的。
少數民族地區基本都教育低一些,明面上的考慮是,讓拉近各地區水平,要不然教育水平相對低的少數民族學生,要進好大學太困難了。
而暗裡還有一個好處,緩解少數民族融合進華夏民族的怨氣。同時加速同化,這是維持華民族穩定的需要。
而現在這個時代,暗裡的好處,是劉璋迫切需要的。
現在川軍大規模開疆拓土,靠的是武力,大宛騎,弓騎兵,藤甲兵,強弩兵。不管山地戰,水戰,平原戰,守城戰,全部所向披靡。當然拓展土地容易。
可是這些土地上的百姓,根本沒有歸附,別說西域,西羌,草原和高句麗,就算是滇州,經過這麼長時間。還是沒有從心裡上認同自己是大漢子民。
而如果有普遍的四科舉仕,這些少數民族為了出人頭地,不得不吸收漢文化,並且選擇當大漢的官員。那就完成了同化的最重要一步。
第一是文化同化,少數民族學習了漢文,從小接受“我是大漢人”的教育,慢慢的就可以潛移默化。
另外就是網路了少數民族精英。那些參加四科舉仕並且取得官職的,哪個不是少數民族的精英。而給予這些人官位和其他待遇,他們瞬間成為既得利益者。
有了這一批人,是束縛住少數民族依附大漢的鎖鏈。
武力征服只是第一步,如果沒有後續同化,武力征服的地方都是虛影,由此,四科舉仕就變得非常必要。
而少數民族的加分,就是鼓勵少數民族參加四科舉仕,對漢民族絕對是有益無害的。
行刑還在繼續,在黃月英宣讀三大政令時,無數人人頭落地,血液滲入石板鋪成的地面,如一條條小溪流到許多川軍文武腳前。
黃蘭,李材,司馬徽,龐德公,魯肅等人承受凌遲之刑,已經血肉模糊。
功臣閣建立在屍山血海之上,山河破碎圖招展在屍山血海之上,三大政令在屍山血海中宣讀,而劉璋即將登基,同樣要踏過已經一片血紅的地面。
“所有人屍體就地掩埋。”
“可是這裡是功臣塔下……”
“就這樣了。”
好像泥水一般,劉璋踏過血地,後面文武百官緊隨,彷彿趟過水田,向宮殿走去,每個人的鞋子上都沾滿血水。
遠處圍觀的百姓,從來沒想過,劉璋不但要在登基前殺掉黃蘭等犯罪之人,還是在登基當天殺掉,並且在這種慘烈的環境下,走向自己的帝位。
“主公。”
離開了望星臺,出了好遠,直到血腥味消散,關銀屏回頭看了一眼,策馬到了劉璋近前,從腰中拿出一把彎刀,對劉璋道:“主公,這個還給你吧,我覺得你並不需要。”
劉璋側眼看著彎刀,他知道關銀屏是什麼意思,這把彎刀雖然換過一次,從最開始那把很鈍的彎刀,換成了韓遂那把很精美的彎刀,但是作用是一樣。
雖然關銀屏不可能真的就拿這彎刀殺了劉璋,但是至少看到它,也是一個警醒。
而現在,即將稱帝的時候,還殺了這麼多人,就地宣佈了三大政令,關銀屏覺得劉璋不會變,所有人變了劉璋都不會變,這把彎刀根本不需要,從聽黃月英宣讀完政令,關銀屏就覺得自己配著這彎刀是多餘。
“留著吧,以後的路還長著呢。”劉璋說道。
劉璋的語氣,讓關銀屏難以說第二句歸還的話,將彎刀配到腰間,就要策馬到自己的位置,劉璋突然叫住關銀屏。
劉璋和關銀屏在前面說話,後面文武百官跟隨,這時已經離開望星臺很遠了,這時許多大臣才敢大聲喘氣,一名文官走到黃權身邊,壓低了聲音道:“黃大人,你還好嗎?”
黃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