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部分(第3/4 頁)
為世界上最大的大多數股份由僱員擁有的航空公司。改制後1995年是美聯航歷史上少有的黃金時期,公司市值一年中增加了近40億美元,員工的滿意度也大大上升。該公司還在美國西海岸開始了低成本的聯合穿梭公司的運營。
不過雖然讓美聯航火了一陣子,但最後成也這百分之五十五的股份,敗也這百分之五十五的股份。憑著員工持有多數股的股權分配,美聯行等於把自己交給了所有的僱員,自然也希望僱員與公司同舟共濟,不計較短期薪資上的得失,而是把命運與公司的長期發展聯絡在一起。但由於制度設計存在缺陷,工會組織,特別是飛行員工會很快發現透過對公司的控制權,他們給自己漲工資獲得的收益將超過提升股票價值的所得。在董事會里,所有的工會步調一致,反對任何挑選出來的總經理,結果可想而知,新當選的CEO都成為了工會的附庸。
而就在前年,2000年春天,管理者與工會之間的矛盾加劇。在與飛行員的工資談判中,CEO格德溫提出希望併購美國航空公司獲得廉價的勞動力。飛行員們得知後憤而罷工,迫使取消了很多航班。為贏得飛行員工會對收購的支援,格德溫同意給飛行員加薪28%,比開始談判時飛行員工會要求的還要多。該年因關閉航線美聯航收入下降26%,但支出卻減少了不到3%,上述飛行員合同就使它多支出了6。92億美元。那時美聯航的股票已經開始下跌。
李晨新笑了笑,怪不得這家公司經營不下去,一年就要多支出近七億美元的工資。如此的高成本,在這樣航空業不景氣的時候,他不倒誰倒。這讓李晨新想起了如今國內的很多國營企業,大都和這樣的情況差不多。企業不是因為技術不行,而是因為各項成本太高,最後競爭力下降,進入惡性迴圈之中,直到倒下。
“9。11”事件中美聯航損失了兩架飛機,元氣大傷,但工會並未因此而作出退步。去年年1月工會選擇的新CEO格瑞頓以與工會有良好關係著稱,他一上任就在與機械師的談判中敗陣,先給機械師增加了工資,卻不能從他們那裡得到福利的減免。去年一年美聯航損失了21億美元。
由此可見這家公司已經確實到了最後的了階段了,這不禁讓李晨新感到一陣好笑,那些員工做樣的做法其實是目光最短淺的行為。原本他們都是公司的主人,公司賺錢了他們自然也就賺錢了。而如今他們直接反過來,直接開始吸食這家公司的老本,大家都已經開始將公司的利益放在了個人的利益之後,大家不是想著怎麼讓公司發展,而是想著怎麼把公司先分光了。這樣的員工,讓李晨新感到一陣不屑。
李晨新一直以來都是堅持高工資,高福利的。但是做為一名企業管理者,他也十分的清楚,高工資、高福利就意味著高成本。如果一家公司最後取得的效益不好,那麼過高的成本,就會成為最先勒死企業的繩索。
今年美聯航又繼續虧損,破產前其12年資歷的飛行員的平均年薪有26。5萬美元,而在有些航空公司,這個數字還不足10萬美元。
看清楚了這些問題後,李晨新對於收購聯合航空公司反而是十分有興趣起來。他知道,聯合航空之所以這些年來一直鬧個不停,關健的原因就在於公司的員工手中持有百分之五十五的股份,這直接導致了員工對公司的操縱。
但是如果李晨新等人要想收購聯合航空的話,其實事情反而簡單了。只要他們將目前聯合航空的情況透過媒體輿論炒作起來,那麼這家公司的股票將會直線下跌。當股票跌破那些持有者心裡價位後,他們就能過能二級市場收購聯合航空的股票,然後再進一步對聯合航空展開收購。
按現在李晨新所得到的情況來看,聯合航空現在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他們申請破產保護,那麼如此一來,雖然員工手中持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股票,但是法院一接手後,那麼工會就等於是自動出局了。他們最大的武器,超過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就將失去作用。破產保護狀態意味著工會的自動出局,以往憑資本發言的方式將被聯邦法官的判決取代。在破產保護下,管理層首要做的是與工人重籤協議,如果工人的讓步不令人滿意,管理層可以把計劃拿到破產法官那裡接受判決。如果管理層沒有魄力,根據債權人的建議,法官還可能強令裁員或減薪,直到公司重新盈利為止。破產保護狀態對工會還有另一層含義,因為股票價格低廉,他們在董事會上的控制權有可能被收購者取代。
除了這條路外,那就只有破產一條路了,不過那條路是一條真正的不歸路。一旦選擇了這條路,那麼才是真正的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