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第3/4 頁)
用何種方法才能體悟到?於至陰之中,恍惚之時,此刻行者無任何知覺,在混沌無覺中,忽然有了知覺,不是思議,不是模擬,不是觸物,不是觸境……。而是於杳冥衝醒而來,苟或妄為,則全體皆非,夾有絲毫暗想暗意,都非真正元神。丹經雲:“靜時固非,動時亦非,其機在靜極而動之初,其間只一息耳”。普通之人,慾念紛紛,雖時有元神出現之景,但都被後天識神矇蔽,一瞬即過,移時即非,不能知此真機。
何謂真意呢,即在此一“覺”之後,如何“保持”此一“覺”之意,禪宗有云:“何謂無念?無者,無妄念,念者,念真如”,即是一心一意持守此“覺”,念住此“覺”而無它念。覺後意動,此意與覺是一是二,有別亦有相同處。行道之人,意之時,心中仍是無任何慾念遊思,心內無有一物,此時之意謂之真意。丹經雲:“無心忽覺為真覺,一心內守為真意”,看似有別,實是一覺而已,一意而已。真意實際就從那一覺之後,只保持純潔一心,而無二念罷了,丹經雲:“守心如一曰真人”也。就如同一個走路之人,順著一條大道一心往前,並沒有絲毫念頭要尋岔路,這就是真意,一句話順其自然,道經雲:“道法自然”,修丹全在順其自然,但非完完全全無作為的任其自然,如一放任而漫不經心,則又可能墮入頑空,無法成就變化莫測之元神,如果執於有作,則入於魔道,害人害己。故曰:“順其自然,勿忘勿助,綿綿若存”。
真意有二,丹經謂:一稱作已土,一稱作戊土,知靜之時叫已土,知動之時叫戊土。意動而氣動,神在炁先,意炁一體,不可分之,靜而有覺炁歸入神謂之已土。
行者性功必須極度精純,心中無有一點慾念,身體無有一點陰濁之氣。方可窺入並把持此元神和真意,此為不持之持,不守而守,到此地步,才能完全明白元神與真意之深刻內涵。如行者修功之時,稍有測度,摸擬之心,則得之非真,丹經雲:“不可思議也”。丹道不過以此真意為丹頭,意即炁,炁即意,神即炁,炁即神矣。
整個仙道修煉過程,無非是對此“覺意”進行反覆煉養,先在身內安爐立鼎煉養,再入於天地之爐中煉養,最後入於宇宙太虛之爐鼎煉養,再入於天地之爐中煉養,最後入於宇宙太虛之爐鼎中煉養而修成曠劫不壞之元神。
故我們修丹之士,要之務,最緊迫之事,必先對此元神、真意認得明白,方不至步入岔路。
道教內丹實修百問
正一道士:江吉清
道教文化是由中華歷史,漸漸所演變形成,上繼黃老思想為宗,成教於東漢末年,由張道陵所統合的民俗禮節、及各家精華,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類的道德觀念,以及生命價值尺度和修煉方針,以致形成特殊的文化傳承信仰,修仙的內丹學,最早出現在黃老九鼎神丹,由黃老信仰又演變成各門派別,而根源不離黃老之術,其主旨以凡入聖,聖入神,出神入化為目的,故修內丹以求登真,外煉形體養命,內調性情養真,而性命雙全,長生久視。內丹又稱丹鼎,為入道教的基本信仰,以天師道最為完整,天師道的內丹法則分為祀天及默朝兩種,合稱天人感應,進而與天合德與道合併的最高層修煉,修道並重修德,由小我的內煉,提升至大我的齋醮科儀,為人們祈福解厄,行功立德,這方面的修煉法無任何教派能取代,故天師道的道士又稱為:正一神霄雷法道士,當今簡稱正一道士;天師因考量到修仙必須行功立德,度宿罪祖業才能登真的嚴肅考量,所以將修煉重點隱藏在科儀當中,達到動靜皆宜的丹功!所以要了解道教文化根源,必須深入創立道教的天師道,以大愛的修行原則,勿修道而棄修德,這樣才能真正的登真。近代人類形成一股煉氣功熱潮,也因良莠不齊,棄道德不顧,將修行的實質誤解!對人類而言並非好事,無論任何修行功夫,必須要有歷史背*景為依據,絕非個人經驗能取代全部,但中華民族在二十世紀時,飽受外國入侵,也將外國文化帶入,由於經過戰亂及內鬥,道教文化有所破壞,民國以來,中華的文字及語言大更改,文言文改成通俗白話文,道教徒又非人人能懂文學,而道教特有的文學與儒學體制有部分不同,更造成看經文的障礙及誤解,以道弟從道教內丹學的證驗,集各家功法探討,一致肯定一時端倪,在修煉上也各有所長,而本著作只限於道教天師道內丹為主,希望能滿足對修行的疑問解惑,將所知的部分儘可能全數表!讓中國人更進一步瞭解自己的文化知識;將文化儲存更長久,同時期待大家得到身心健康,更能有效的修行證道。此著作為作者集十年教學經驗,將一些較相關的疑問作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