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伎梢允О埽���趺Ь�圓荒蓯О埽�壞┧�О埽�喚鍪撬�鋈說乃鶚В��前儺盞乃鶚В�煜碌乃鶚В�笫賴乃鶚АR蛭��矯鶩觶�敲攀強淼模�肥譴蟮模��サ娜艘捕啵��教旃��敲攀欽�模�肥切〉模�易諾娜艘採佟M趺б��燜�拿裰冢�┰秸廡÷泛駝�牛�執鐫豆諾幕平鶚貝��執鍶寮頤蝸氳奶旃����壞┦О埽�罄湊弒厝灰���洌�暈�說啦煌ǎ�僖膊豢鍁敖��傭�娜肫繽荊�呦蚰峭ㄍ�鶩齙拇舐房礱擰�
流民盜賊之氾濫,反而越發加強了王莽的信心,正所謂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流民盜賊越多,越說明他王莽就是聖人。然而王莽又不信邪,他偏要打破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怪圈。當今之世,非但民擇君,君亦擇民,在他這場偉大的變革之中,每位帝國子民都理應為有幸置身其中而備感光榮,而你們這些流民根本不明白我的苦心,非要拖後腿,非要不上進,那你們便不配做帝國的子民,叛徒,全是叛徒!
王莽決定宣戰,治理國家,不是請客吃飯,更不能有婦人之仁,正如樹枝必須修剪,然後才能茁壯,稗子必須連根剷除,禾苗才能健康,森林必須隔三差五來場小火,然後才能避免大火,道法自然,大亂才能大治。王莽愛民如子,但他連親子都忍心殺,何況是養子?他將因真理之名,因愛之名,來一場大掃除、大肅清,殺光這些叛逆的流民,絕不能讓他們阻擋帝國前進的車輪。流民雖多,但天下還有近七千萬百姓,死上幾百萬又算得了什麼?殺完流民之後,剩下的自然便是良民,而這些才是新朝真正需要的百姓,是為合我心意的新民。
王莽於是頒佈詔書,下令對流民全面圍剿,必欲剷除而後淨,州郡官吏但凡有為流民開脫者,有抓捕反賊不力者,立即下獄治罪,決不手軟姑息。
王莽的詔書,聽上去威風凜凜、殺氣騰騰,然而尚未嚇到流民,卻已先讓州郡的官吏們陷入恐慌。他們被逼上了絕路,對付境內的流民,除了圍剿之外,再無別的選擇,不能再安撫,不能再懷柔。靠什麼圍剿呢?嘴巴說說可不行,必須要動用軍隊。然而,州郡又不能擅自發兵,除非有朝廷特賜的虎符。
問題是,王莽只給了州郡詔書,卻從未給州郡虎符。於是就出現了一個類似於第二十二條軍規的悖論:朝廷命令州郡必須動用軍隊,然而按照朝廷的規定,州郡又無權動用軍隊。
在這樣的悖論之下,州郡官吏只能裝聾作啞,對流民放任自流,不戰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
王莽或許並未意識到這一悖論,但他顯然意識到單單依靠州郡的力量恐怕不夠。流民雖然遍地開花,但尤以兩個地方的形勢最為嚴峻——荊州的綠林軍和青徐二州的樊崇軍。王莽決定動用中央大軍,在這兩條戰線上同時開戰。只要解決了這兩處武裝,其餘些許散兵遊勇,自然不在話下。
【No。7 流民生存報告】
在王莽調動中央大軍攻打之前,我們先來關注一下綠林軍和樊崇軍的生存狀況。
先說荊州的綠林軍。綠林軍的形成是這樣的:四年之前,荊州大饑荒,難民流落野澤之中,挖掘野菜鳧茈為食,野菜鳧茈有限,而新的難民又不斷加入,於是爭搶食物的衝突接連不斷,新市人王匡、王鳳每每居中調停,深得眾人之心,被推舉為首領,麾下聚集有千餘人。不久,又有亡命之徒王常、馬武、成丹、朱鮪、張卬等人各率部下前來投奔,規模擴張至近八千人,於是以綠林山為根據地,號稱綠林好漢,靠擄掠附近的小鄉小聚為生。
綠林軍在綠林山盤踞四年有餘,大體風平浪靜,官府也沒覺得他們能成什麼氣候,基本上放任自流。直到王莽下詔全面圍剿流民,荊州牧扁祁這才打起精神,徵募兩萬奔命兵,一路浩浩蕩蕩,直殺綠林山而來。
扁祁手握兩萬精兵,雖然有些恨少,但考慮到這次圍剿的是八千烏合之眾,而且其中男女摻雜,老幼兼有,能上陣作戰者,不過兩三千人左右,自己肯帶來兩萬人馬,已經是非常賞臉。兵力對比十比一,兩三千賊兵,勉強只夠殺來熱身,這哪裡是作戰,簡直就是一場公費旅行。扁祁得意之餘,甚至已經提前在馬車中打起了腹稿,一俟戰事結束,便要作一篇綠林山剿匪記》,勒石銘功,流傳後世。
綠林軍聞知官兵來襲,七大首領(王匡、王鳳、王常、成丹、馬武、朱鮪、張卬)心思各異,有主戰者,有主逃者。最終王匡一言止紛:逃也死,戰也死,同死,不如死戰!
綠林軍的組織頗為奇特,它有如一間股份公司,七位首領各擁親隨部卒,因此都是股東。這種情況有其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