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頁)
,與諸葛亮“隆中對”同為“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之典範。劉秀聽罷,歎賞道:“小兒,昔日張良乎?”
鄧禹拜伏於地,恭聲道:“明公,今日高祖也。”
兩人相視大笑,當夜聯床抵足,敘舊竟夜,不勝歡暢。
自此之後,劉秀號鄧禹為鄧將軍,特加親近,常令同宿,相與計議。又授鄧禹以人事大權,命其考察諸將,薦舉人才。
鄧禹如此年輕,又是初來乍到,權位卻凌駕於眾人之上,眾人不免將信將疑,很是擔心劉秀的眼力。劉秀曉諭眾人道:“世間有三歲老翁,也有百歲兒童。我初識鄧禹之時,鄧禹年僅十三,卻已經老成持重,非常人可及。諸君未可輕年少,宣父猶能畏後生。鄧禹之能,他日必顯。”
第二章 走出冀州
【No。1 妙計不妙】
下一站,邯鄲。
邯鄲,戰國時趙國之首都,歷經秦、西漢、新三朝,繁華依然,人口多達二十餘萬,與長安、洛陽、宛城、臨淄並稱為當時的天下五都,乃是河北地區第一重鎮。
此時邯鄲的主人為耿純。
耿純,字伯山,出身鉅鹿望族。起初投奔李軼,算是李軼的人馬,李軼拜耿純為騎都尉,令其安集趙、魏故地。耿純駐紮邯鄲,聽聞劉秀抵達,主動登門謁見。劉秀對耿純慰勞有加,仍任命耿純為騎都尉,繼續鎮守邯鄲。
耿純久仰劉秀威名,親見之後,愈加相信劉秀絕非池中之物,遠非李軼可比,當即獻上戰馬及縑帛數百匹,以表效忠託命之意。
再說更始朝廷這邊,赤眉軍首領樊崇等二十餘人自從歸降漢室之後,很快便後悔不迭。樊崇等人乘興而來,結果卻只被朝廷封為列侯,徒有虛爵,並無封地,而朝政大權又盡在綠林軍諸將和南陽豪傑手中,根本不容他們摻和。樊崇等人感到了被欺騙,被排擠,被冷落,於是皆憤憤不平起來:早知如此,當初還不如投降王莽了!王莽招降他們之時,開出的條件可比現在要優厚百倍——既許諾封他們為王,又割出青、徐二州為他們的世襲封地。
樊崇等人皆慷慨意氣,與其留在洛陽無所事事,被當做朝廷的二等公民,不如離開洛陽,重操舊業,於是潛逃回濮陽赤眉軍大本營。漢軍朝廷正為到底是定都洛陽還是遷都長安而爭吵不休,並未意識到樊崇等人出走的嚴重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也就隨他們去了。
樊崇等赤眉軍首領回歸濮陽,清點部眾,尚有三十餘萬人,仍然是當時最為強大的武裝。赤眉軍向何處去成為關係到天下安危的最大問題。毫不誇張地說,以赤眉軍的武力和人品,他們走到哪兒,哪兒就必然要倒大黴。
與赤眉軍僅一河之隔的河北地區,頓時人心惶惶,生怕赤眉軍渡過黃河,大肆蹂躪河北,就像當初他們蹂躪青、徐二州一樣。
作為河北地區名義上的最高長官,面對赤眉軍的潛在威脅,劉秀也是有心無力。河北地區有如一盤散沙,軍閥勢力割據,表面上臣服中央,實際上卻各有各的算計。劉秀安內未成,攘外又從何談起?
不過當領導有一點好,即使你自己沒主意,也總會有人跳出來給你出主意。這次跳出來給劉秀出主意的人,名叫劉林。劉林也是劉氏宗室,長期混跡於邯鄲一帶,廣交豪傑奸猾之輩,堪稱邯鄲地頭蛇。劉林一見劉秀,自來熟,一口一個賢弟,向劉秀捶胸誇耀道:“賢弟毋憂,赤眉軍就包在愚兄手裡。對付赤眉軍,愚兄自有妙計。”
劉林滿身的市井油滑之氣,劉秀一見之下,便大為不喜,隨口問道:“是何妙計?”
劉林眉飛色舞答道:“赤眉軍屯於濮陽,臨河而居。今不費一兵一卒,只須掘開黃河,以河水灌之,赤眉軍縱有百萬之眾,亦盡化為魚。”說完,顧盼自雄,以為天下妙計,莫過於此。
見劉秀沉默不答,劉林擺出一副老大哥的姿態,語重心長地教訓起劉秀來:“老哥這都是為你著想。你娃剛來,人生地不熟,怪可憐的,除了我之外,誰還肯這麼好心來幫你?河北這地方,民風彪悍得很,你既沒名,威望又低,沒人會真心服你。不過你不用擔心,有老哥罩著你,只要你按老哥的建議擺平赤眉軍,你娃的形象立馬就會高大起來,河北上下也必然對你感恩戴德,聞風歸順。你說,老哥給你出這麼好一主意,你是不是得好好謝謝老哥?請吃飯?這倒不必。嫖妓嘛,哈哈,這事倒值得考慮考慮。你可別把老哥往歪處想,老哥其實並不喜歡嫖妓,老哥之所以這麼幹,純粹是為了讓那些可憐的女人們也有口飯吃……”
劉秀看著劉林上下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