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1/4 頁)
早有斥候報知王邑,漢軍已到昆水對岸,看樣子是衝著中軍大營而來。王邑親臨昆水,放眼望去,不過才三千漢軍而已。王邑勃然大怒,劉秀啊劉秀,我等的是你老哥劉縯,他才應該是這場昆陽大戰的主角,你這個跑龍套的,怎麼老是不知好歹地要來搶戲?我已經對你一忍再忍,為什麼非要逼我出手!王邑於是再申前令,命各營堅守待命,不得妄動,自用中軍迎戰。
嚴尤諫道:“劉秀此次來襲,有取法韓信破趙之意,令漢軍強渡昆水,背水而自置於死地,使人人自為戰,其勢不可擋也。因此,萬不可使劉秀輕易渡過昆水。當趁其半渡之時,一舉擊破之。”王邑冷哼一聲,道:“我率堂堂天子之師,豈能用此小計!中軍乃天下精銳,無堅不摧,倘若連三千漢軍都對付不了,我王字給你倒著寫。”雖說王字倒著寫還是王字,但王邑之信心也可由此見得一斑。王邑也的確有理由信心滿滿,中軍乃是朝廷嫡系,遠非州郡民兵所能比,士卒皆精挑細選,平日訓練有素,武器裝備也最為精良。更重要的是,中軍人數也有一萬八千人,和三千漢軍比起來,是相去懸殊的六比一。王邑殺心大起,索性命令中軍後撤一里,給漢軍留下從容登陸之餘地,待漢軍登陸之後,再展開血腥攻擊。
劉秀做夢也沒想到官兵中軍居然會主動後撤,心中那叫一個狂喜,看來這打仗就和做愛一樣,是一場需要雙方配合的遊戲。
決戰一觸即發。劉秀志在復辟漢朝,堪稱復古派;王邑則要捍衛新朝,堪稱維新派。而中國歷史已經一再表明,維新派通常幹不過復古派。然而,這次是否會是一個例外?
風蕭蕭兮昆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劉秀拔劍怒吼,向著對岸的官兵以及未知的命運,催馬狂奔,三千死士,如餓狼撲食,提頭跟進。決戰就在今日,馬兒,奮蹄馳騁吧,讓我們在這昆陽大醉一場,以人為酒,飲血或傷,劍鋒萬千寒光,博一杯生死之觴。士卒們,衝鋒吧,我們只有一個怕死的理由,那就是在死之前,你的刀還乾乾淨淨,連一個敵人也沒殺過。明天太陽照常升起,能看到的人將註定幸福。陰麗華,請為我祈禱,我將為你而戰,請打掃來路,在樹下等我,我必將歸來,風塵僕僕,歷盡滄桑。
王邑名將風度十足,從容命胡人擂鼓,悠閒地指揮中軍佈陣。劉秀涉過昆水,才一登岸,迅即猛衝而前。身後漢軍打出仿造鄧奉的金龍旗,一路呼嘯招搖。官兵中軍本來還有心一戰,一見鄧奉的金龍旗,頓時肝膽俱裂,昨夜巨無霸在眾目睽睽之下丟了腦袋,已經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如今見到鄧奉的金龍旗,以為又是昨夜那個白袍妖人,哪裡還有勇氣抵抗,於是朽如枯草,迎風而倒。劉秀率眾長驅直入,所向披靡,殺至中軍帳前,正逢大司徒王尋,劉秀拍馬迎上,一刀斷其頭顱。
大司徒王尋,相當於宰相,又是此次出征的副帥,然而就這麼輕易掛了,中軍頓時大亂。王邑奮力指揮,重佈防線,和劉秀等人苦戰。官兵其餘部隊,懾於王邑的一再嚴令,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中軍捱揍,以為王邑又在施展驕兵之計,佯敗誘敵,都不敢擅自來救。
再說李軼率三千人向昆陽城挺進,一路散佈謠言,先是說漢軍十萬主力正在發起攻擊;意猶未盡,又說官兵中軍已經大潰,王邑已經陣亡;造謠造得興起,越發離譜放肆,又說洛陽已經攻下,長安也岌岌可危。再到後來,乾脆說王莽已經駕崩,新朝已經不復存在。驚慌之中,官兵哪裡還能辨別真假,先是心亂,再到人亂,再到陣亂,最後更是一片混亂。
昆陽城中的王鳳、王常等人見漢軍勢如破竹,於是也鼓譟而出,中外合勢,內外夾攻,震呼之聲,驚天動地。
王邑自食苦果,後悔不迭,但卻並未慌亂。他對戰局仍然有著清醒的認識。其餘部隊不來救援,沒有關係,只要他們能一直堅守不動,局面就尚可收拾。百萬大軍,只要不自亂陣腳,就根本不可能被擊敗。至於劉秀,雖然攻勢甚猛,然而中軍只要能抵擋住一陣,等漢軍銳氣耗盡,便可以憑藉人數優勢,周旋反擊。劉秀等人深陷眾圍,斷然不敢戀戰,久攻不下,必然撤退,一撤退,背後就是昆水,於是必死無疑。
王邑的設想固然美妙,然而他卻並不知道,無論是理論上還是事實上,官兵的混亂都已經是一種必然。
【No。18 潰奔】
東坡兄作記遊松風亭》,雲:“雖兩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麼時也不妨熟歇。”也就是說,哪怕身處戰場之上,攻擊已經開始,前進則死於敵人之手,後退則死於軍法,然而只要此心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