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4/4 頁)
用水德還有直接與周朝銜接的深意在裡邊,直到漢武帝時才改尚土德,以正月為歲首,服色尚黃,這已經過了一百多年了。
每年冬十月,要行“朝歲”之禮,親自到京“賀正月”,稱為“春朝”。
“四見”,諸侯王剛到京師時,先在禁中朝見天子,即所謂“小見”,因為不是朝會,又稱為“燕見”。
到正月初一的早晨,諸侯王要參加“賀正月”的朝會,並進獻賀禮,這就很隆重了,稱為“法見”。
後三日,天子設酒宴,招待諸侯王,並賜金帛財物。
後二日,諸侯王“復入小見”,再次到禁中去朝見天子,然後離開京師,回自己的封國。
西漢的服色不改秦俗,依然用黑色,不但百官公卿上朝要穿“皂衣”,連皇帝也不例外。從官服上看不出品級的區別,只有從百官所佩的綬帶上,能看出官位的高低。
綬帶是什麼?綬,也稱為“組”,是區別官員品級的帶子。
它本來是先秦時期官員們身上佩戴各種玉飾時系玉飾的彩色絲帶,秦漢以後,佩玉不再成為普遍的習尚,綬帶就有了一個新的作用,那就是用來系官印。
那時官印大約三厘米左右見方,是押印簡牘外邊的封泥用的,小小的一方官印,帶起來也方便。
綬帶怎麼能區別官員品級呢?因為不同級別的官員,綬帶的顏色、尺寸是不一樣的。
漢代天子為黃赤綬,長二丈九尺九寸,諸侯王赤綬,長二丈一尺;公、侯、將軍紫綬,長一丈七尺,二千石以上青綬,長一丈七尺;
六百石以上黑綬,長一丈六尺;二百石以上黃綬,長一丈五尺;百石青紺綬,長一丈二尺。
有一些官是沒有印綬的,比如大夫、博士、御史、謁者、郎官等。
雖然一上朝,一片黑色朝服,不分彼此,可一看綬帶,就會一目瞭然。
讓劉邦很頭痛的是,即便有了禮儀,那些個開國功臣,也沒大沒小習慣,喝了酒就鬧騰的厲害。
你說吧,這些人不能殺,又不能惹,殺了就寒了很多人的心,跟著他那麼久,再丟面子也得忍啊。
更何況劉邦這個皇帝,本身就其身不正,所以壞習慣是屢禁不止啊。
便找人監督禮儀進行,逐漸才開始上軌道。
黎明時分,文武百官和各路諸侯,聚集在長樂宮大殿外,由宮裡的傳達官(謁者)依照事先安排好的位置,依序引入殿門,傳達官傳呼一聲“趨”,大家分東西兩列排好。
東邊是功臣、列侯、諸將軍,西列是以丞相為首的文官。
庭中數百名郎中和中郎全副武裝,執戟在手,從殿門到主殿,分隊排列,旗幟鮮明,氣氛肅穆。
接著才是皇帝的輦車出房,自內而外,百官持職、傳警。待皇帝升殿入座之後,再由禮官引導諸侯群臣以下至六百石級別的官員,依次序逐一奉賀。
朝禮已畢,接下來是宴會。
按照新的朝儀規定,再也不準像以前那樣昂首直入,大呼小叫,跟皇帝不分上下。
入座之後,要拜伏抑首,不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