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一舉兩得。
唔,自家老爹還挺聰明呢,她是真的低估他了!
雲若辰是學歷史出身的,加之從小跟著師父在各地遊歷見曉世情,對於分析這些情況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在她看來,靖王的建議比誠王所提出的做法更務實,更詳細,格局也更高。
然而真正要實施下去又談何容易呢。
靖王空有一個親王的名頭,在朝中的話語權卻幾近於無。這麼“大手筆”的一個方案扔出去,她可以保證,百官馬上會炸鍋的。
誰不想走捷徑啊,誰想做苦工啊?眼下的朝堂上,有識之士估計也有,但據云若辰猜測,好逸惡勞只想升官發財的肯定更多吧。
一邊是輕鬆簡單的“提前收稅”,一邊是勞累繁雜的“疏散災民”,她不用親眼看都能想到他們會選擇哪一邊。
顧原和靖王也不可能沒想到這些後果吧。但云若辰根據二人的性格和行事風格來推算,顧原那位老憤青肯定很樂意把這個有利於百姓的方案呈上去,而靖王總不能和誠王說辭一致,那不成了他拾誠王的牙慧跟在誠王屁股後頭走嗎?他會做出這個方案來,本意就是想引起老皇帝的注意吧?即使無法實行也好……只要引起爭議,老皇帝總會知道他這個兒子也不是沒在為朝政出力的。
“好吧,既然如此,就讓我來助您一臂之力吧,父王。”
將摺子放回原處後,雲若辰離開外書房時,嘴邊一直掛著絲淡淡的淺笑。
就在靖王將賑災摺子呈上內閣的第二天,葉慎言被叫到了雲若辰面前。
“慎言,替我辦件事。”
雲若辰笑吟吟地看著葉慎言,不知怎的,她的笑容卻讓葉慎言心裡發虛。
這位漂亮的小郡主為什麼笑得這麼……狡猾呢?
第七章:半夜出動
就像雲若辰預料的那樣,靖王的摺子呈遞內閣後,首先在幾位閣老間爆發出了一場爭論。
靖王的老師顧原大學士並非內閣首輔,連次輔都不是,只在內閣中排名第三。他雖然一力推薦靖王的方案,但其他幾位注重“傳統”、“穩定”——說白了就是怕惹事怕麻煩的閣老都不同意。
內閣目前有五位大學士,這就是慶朝最核心的五位重臣。五位閣老與六部尚書、侍郎以及地方上的幾位總督,構成了慶朝統治階級金字塔的頂端。
當然,凌駕於這些大佬們之上的,便是那位將帝王心術玩到了極致的、已經在龍椅上坐了三十多年的老皇帝元啟。
光看他給自己起的這年號就夠狂妄的……元啟,除了開國太祖一般人都不敢用這種年號啊,人家就這麼用了,還一用三十五年不帶換的。
關於靖王的上書,內閣爭論不下,到了朝堂上,群臣也是議論紛紛。
靖王的最初目的算是達到了,這麼多年來,他還是頭一回這麼受關注。雖然他那方案一面倒的被批評“不適用”,但有爭議總比被人遺忘好啊。
靖王殿下很激動,顧原的心態可沒他那麼好。顧閣老是真心想推行這個方案賑災的,但他獨力難支,僅有的一些同伴在朝中地位也不高,打嘴仗完全幫不上忙。
由於靖王身份特殊,大臣們只能“恭請聖裁”,讓元啟帝來評斷。但元啟帝卻保持沉默,既不說支援誠王的建議,也不表態同意靖王的方案。
元啟帝篤通道教,號稱“無為而治”,一般都只在內廷辦公,輕易不上朝。其實誰都知道,這位老皇帝是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到修道長生上去了。
但真正的奇門術士,很少有肯為皇家賣力的。聚集到元啟帝周圍的那些方士,只是道門裡混得很一般的那種罷了。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皇帝嗜好修道,身邊的人自然也要時刻關注這些事。連內閣首輔平裕翰大人,都時常得在宮中精舍裡陪著老皇帝“試丹”呢。
“父王,您還在為賑災的事心煩嗎?”
雲若辰發現這幾天裡,靖王的眉頭就沒解開過,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就連用餐的時候都像是食不知味一般,只吃幾條蔬菜就停了筷子。
雲若辰本人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雖然上一世從小跟著師父過活,但她的老道士師父在生活上什麼都可以不講究,卻把吃飯看得比天大。就算是一碟豆芽、一塊腐乳,都要盡力做出最好的滋味來。
世人對修道的術士往往有誤解,總把他們和苦行僧想成同一類人。其實根據門派的不同,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有著許多區別。像雲若辰這一派就很入世,講求的是紅塵歷練,飲食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