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3/4 頁)
雲的名字具有很大的威懾力量。在漢水之戰中,黃忠被曹軍團團包圍,趙雲前去接應。他接連剌死曹將慕容烈、焦炳,“殺入重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曹軍勇將張合、徐晃也“心驚膽戰,不敢迎敵”。當曹操得知後,驚呼﹕“昔日當陽長阪英雄尚在﹗”“急傳令曰﹕‘所到之處,不許輕敵。’”在東吳方面,趙雲的威名也是婦孺皆知。當諸葛亮借得東風,由趙雲接回夏口之時,周瑜派徐盛、丁奉分水、陸兩路追趕。趙雲一箭射斷徐盛船上的拽篷索,“岸上丁奉慌喚徐盛船近岸,言曰﹕‘……趙雲有萬夫不當之勇,汝知他當陽長阪時否﹖吾等只消回話便了。’”在劉備甘露寺相親時,吳國太聽說立於劉備身邊的是趙雲,便問﹕“莫非當陽長阪抱阿斗者乎﹖”並盛讚﹕“真將軍也﹗”而在劉備集團中,趙雲更是受人欽佩。以勇武聞名的馬超初降劉備時,適逢劉璋部將劉?、馬漢來攻,趙雲引軍迎敵,“玄德在城中管待馬超吃酒,未曾安席,子龍斬二人之頭獻於筵前。馬超亦驚,倍加敬重。”這些側面之筆,以少勝多,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其次,羅貫中使用大量筆墨,從多方面表現了趙雲的美德。
歷史上的趙雲的優秀品格,在《演義》中大都得到了藝術的再現。例如﹕用他救出公孫瓚後所說的“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懸之危。雲願從仁義之主,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來表現他的深明大義﹔用勸阻劉備將成都有名田宅分賜諸官,反對劉備為報私仇而伐東吳,來表現他的忠直敢諫﹔以他將劉備集團的開基創業放在首位,不貪美色,拒娶桂陽太守趙範之嫂,來表現他的克己奉公﹔用他不與黃忠爭功,打了勝仗從不誇功自傲,來表現他的謙虛謹慎,等等,都是於史有據,羅貫中略加點染鋪敘的,這裡不多論列。
這裡要強調一點﹕羅貫中在表現趙雲的美德時,特別突出了他的機警和精細。本來歷史上的趙雲在這方面未見突出,羅貫中卻又一次發揮了他的藝術創造才能,把這一點表現得鮮明而生動,使趙雲的形像在劉備集團中更加別具風采。當蔡瑁邀請劉備到襄陽赴會,企圖藉機加害時,趙雲帶領三百人馬隨劉備而行。到了襄陽,“雲帶甲掛劍,行坐不離”。次日燕會,趙雲仍是“帶劍於側”,只是由於劉備下令,才勉強到外廳就席。飲了一會酒,他放心不下,入內觀看,發覺劉備已經逃席,他便馬上率三百軍出城尋找。找來找去,不見劉備蹤影,“子龍欲入城中,恐有埋伏,遂引軍投新野而歸”。回到新野仍不見劉備,他又連夜到處尋找,直到找到劉備才算放心。事情的全過程都可以看出他的機警和精細。正因為如此,劉備和諸葛亮對於他辦事都特別放心。諸葛亮出使東吳,指名要趙雲按約定日期去接他﹔劉備到江東娶親,諸葛亮明言﹕“吾定了三條計,非子龍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後,諸葛亮到柴桑弔喪,又是由趙雲保護……趙雲從來不像關羽那樣傲慢託大,也不像張飛那樣魯莽粗心,總是膽大心細,兢兢業業,一次又一次地圓滿完成任務。這一特點同他的英武蓋世、忠直謙虛等美德相結合,使趙雲成為《演義》的武將形像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
再次,羅貫中精思妙裁,將趙雲的亮點一直保持到最後。
歷史上的趙雲的最後一段重要經歷是在建興六年(228)隨諸葛亮首次北伐。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趙)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致大敗。兵退,貶為鎮軍將軍。”對此,羅貫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義的改造。一是虛構年已七十的趙雲在諸葛亮出兵前自告奮勇充當先鋒,在鳳鳴山連殺魏國西涼大將韓德的四個兒子,嚇得韓德“肝膽皆裂”﹔“西涼兵素知子龍之名,又見英雄尚在,誰敢交鋒﹖……大敗而走”。第二天再次與魏軍交鋒,不到三個回合又剌死了“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韓德。這一場廝殺,使讀者深深感到趙雲寶刀未老,雄風猶在。二是虛構趙雲剌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鋒朱贊,再一次立下戰功。三是略而不提趙雲“失利於箕谷”的事實。四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趙雲和鄧芝從容撤軍的經過﹕趙雲讓鄧芝打起自己的旗號先撤,自己在後掩護,這種虛虛實實的佈置使畏懼趙雲的魏軍不敢放手追趕。趙雲卻時而衝到魏軍面前,剌死其先鋒蘇?﹔時而又出現在魏軍背後,一聲大喝,“驚得魏兵落馬者百餘人”。於是趙雲安全退到漢中,沿途毫無損失。這樣描寫的結果,使這次退卻在讀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勝利。五是描寫趙雲謝絕諸葛亮的賞賜,使得“孔明嘆曰﹕‘先帝在日,常稱子龍之德。今果如此,言不謬也。’乃倍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