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1/4 頁)
迎、王寂、王庭筠、党懷英、周昂、趙元、趙秉文、李純甫、楊雲翼、完顏璹、辛願、李俊民、王若虛、元好問、段克己等。元好問是金代最傑出的詩人。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他是金朝成就最高的文學家,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其祖出自北魏拓跋氏,為唐代詩人元結後裔。他出身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官宦人家,其生父元德明喜愛杜詩,推崇蘇黃,多次科舉不中,以教授鄉學為業,平時以詩酒自娛,有《東巖集》三卷傳世。他出生後七個月即過繼給其二叔元格。他很早就顯露出文學才華,7歲即因作詩而獲得“神童”的美譽。1202—1208年隨當時名儒郝天挺學習經傳詩文,師生時常唱和,詩文技藝大增。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進士及第,座主為當時著名詩人趙秉文。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學宏詞科,在朝中或地方為官。金亡不仕,潛心編纂著述,致力於儲存金代文化。他以詩存史,致力收集整理金國已故君臣的詩詞作品,編成《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全書收錄金代的251位詩人的2062首詩(《中州樂府》收錄金代36位詞人的114首詞),而且為每人編寫小傳,或簡敘生平事蹟,或點評詩文作品,儲存了大量的文學史料。
元好問多才多藝,工詩善文,廣泛涉足於詩、詞、文、散曲和筆記小說等文學領域,尤以詩、詞、曲的成就最突出,而且詩詞數量居金代之首,是金末元初之際聲望最著的文壇領袖。《金史…文藝傳下…元好問傳》載:“好問字裕之。七歲能詩。年十有四,從陵川郝晉卿學,不事舉業,淹貫經傳百家,六年而業成。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臺》等詩。禮部趙秉文見之,以為近代無此作也。於是名震京師。……為文有繩尺,備眾體。其詩奇崛而絕雕劌,巧縟而謝綺麗。五言高古沈鬱。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新意。歌謠慷慨,挾幽並之氣。其長短句,揄揚新聲,以寫恩怨者又數百篇。兵後,故老皆盡,好問蔚為一代宗工,四方碑板銘志,盡趨其門。其所著文章詩若干卷、《杜詩學》一卷、《東坡詩雅》三卷、《錦禨》一卷、《詩文自警》十卷。”他的文學作品主要有詩1380餘首、詞380餘首、散曲9首、散文250餘篇、小說《續夷堅志》4卷202篇等。
元好問全面地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是金代成就高的詩人。他的詩富於現實主義精神,生動地展示了金元易代之際的歷史畫卷,題材多樣,內容豐富,風格沉鬱悲涼,多傷時感事之作,善於以雄勁的筆力抒寫深哀巨痛,情感悲涼而骨力蒼勁。其中反映當時人民飽受天災人禍之苦的作品,真實具體,富有感染力,如《雁門道中書所見》、《過晉陽故城書事》、《岐陽三首》、《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五首》等。《岐陽三首》之二寫道:“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這首詩著眼於蒙古入侵的現實、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沉痛感慨。《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五首》之四寫道:“萬里荊襄入戰塵,汴州門外即荊榛。蛟龍豈是池中物,蟣蝨空悲地上臣。喬木他年懷故國,野煙何處望行人。秋風不用吹華髮,滄海橫流要此身。”詩人面對戰禍蔓延、山河破碎的慘象,表達了以身許國的強烈願望。元好問擅長各種詩體,他的七律深受杜甫影響,意境沉鬱,成就突出;他的七古往往氣勢磅礴,意象壯麗,意味悠長。如《湧金亭示同遊諸君》、《遊黃山》等詩就體現了這一特色。元好問的寫景詩也很有特色,意境清新,耐人玩味,或如“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潁亭留別》)一樣恬靜悠閒,或如“兩峰突兀何許來,元氣淋漓洗秋碧”(《〈雙峰競秀圖〉為參政楊侍郎賦》)那樣壯闊酣暢,體現了詩人駕馭詩歌的高超功力。
元好問有是金代最優秀的詞人。其詞以蘇、辛為典範,兼有婉約、豪放等諸種風格,博採眾長,自成一家。其中又尤以兩首《摸魚兒》最富藝術魅力: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景,隻影為誰去?橫滄路,當年寂寞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路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