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第2/4 頁)
下工夫。蓋有字句之詩,人籟也;無字句之詩,天籟也。解此者,能使天籟人籟湊泊而成,則於詩之道思過半矣。”(《曾國藩文集…書信二》)
綜上所述,講授解疑、熟讀背誦、模仿練習這三種基本方法其實也概括了古代學校進行詩歌教育的大致過程,也是古代學子在求學期間接受詩歌教育的基本過程。
第三節古代詩歌教育的主要特點
我國古代詩歌教育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獨特的傳統。概括地講,其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將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作為詩歌教育的首要目標。
在中國古代社會,詩歌教育被統治者上升到政治教化的高度,被看作是鞏固統治基礎的基本手段之一,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詩歌教育。所謂“詩教”,其主要含義正是指統治者要透過詩歌教育的途徑來實現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達到鞏固統治秩序的目的。因此,以傳授倫理道德規範為基本內容是我國古代傳統詩歌教育的重要特徵。
我國古代的詩歌教育歷來強調思想教育功能,“樂教”就以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為最終目的。根據《尚書…虞書…舜典》的記載,舜帝就明確了樂官夔的職責,明確了“樂教”的目標:“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慄,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如果這段話的記載可靠,從中可以看出,在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首領已經認識到詩歌音樂的教育功能,開始有意識地利用詩歌音樂對青少年進行全面培養。舜帝這段話後來被儒家作為“詩教”的經典言論。
據《周禮》記載,周朝的大司樂要向國子傳授“樂德”、“樂語”、“樂舞”。周朝教育貴族子弟的六種科目稱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包含政治、道德、行為習慣等內容,“樂”包含音樂、舞蹈、詩歌等內容。當時的詩歌教育必須體現周王朝特定的政治倫理思想,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是後世儒家“溫柔敦厚”“詩教”的直接源頭。
春秋時期,孔子把教書和育人完美結合在一起,為後世樹立了典範。《論語…述而》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泰伯》載:“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是春秋時期文學方面的重要見解之一,全面概括了詩歌的社會作用和審美效果,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系統的詩歌教育理論,奠定了古代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此後,歷朝歷代的詩歌教育都十分強調思想教育功能,重視“文以明道”(《荀子》)、“文以載道”(周敦頤《通書…文辭》),尤其重視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完美結合。
古代各類詩歌教育讀本很重視思想教育與藝術形式的統一。傳統詩歌類教材不論是儒家典籍《詩經》,還是蒙學階段的韻文識字讀物、《神童詩》、《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等,編選者都非常注重倫理道德、思想修養方面的教育。《詩經》本來是一部詩歌總集,孔子整理後用以授徒,作為禮樂教育的教材,被罩上了濃郁的倫理道德色彩;西漢時被儒家尊為“五經”之一,才被稱為“《詩經》”,此後其文學色彩越來越淡,而經書味道越來越濃,成為道德教化的工具。漢代最流行的啟蒙識字課本《急就篇》中,就有“漢地廣大,無不容盛。萬方來朝,臣妾使令。邊境無事,中國安寧。百姓承德,陰陽和平”等歌功頌德內容。南朝梁代的《千字文》中,也有“女慕貞潔,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等品德修養內容。《三字經》中就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等倫理道德內容。《神童詩》中就有一些直接宣揚儒家倫理道德的詩歌,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蒙學詩歌教材的編寫都有明確的倫理道德指向,《千家詩》、《唐詩三百首》也是這樣。南宋時期的《訓蒙詩》、《小學詩禮》等更是充滿了道德說教氣息。
明代蒙學階段對詩歌教育很重視,尤其注重透過詩歌進行倫理道德教育。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繼承儒家“詩教”傳統,主張把教讀詩歌作為蒙學中進行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他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一文中指出:“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後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