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第4/4 頁)
胃口太大了,他們開口就要去了白俄羅斯、烏克蘭的大片領土。黨內人士反對簽訂協議。他們的身邊還有無數的革命群眾,武器足以武裝幾個師,只要南邊的戰事一結束,他們就可以對波軍展開反擊,而且冬季就要到來,天氣將為莫斯科創造出數月的戰爭間歇,他們只是暫時的失利。
蘇維埃最高領袖列寧不得不考慮西邊的損失,華沙戰役的二個月時間內,俄國軍隊被俘、陣亡約20萬人,損失大炮400餘門,機槍2000餘挺,以及大量的彈藥。
南線弗蘭格爾軍隊趁紅軍西線新敗,在南線頻頻發動攻勢。
紅軍在華沙打了敗仗,但是波軍在一定的時間內很難組織起新的攻勢,他們已經被弄的民窮財盡,可是現在的蘇維埃也好不到那裡去。
列寧準備與波蘭簽訂停戰協議,用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土地換取西線邊境的安寧,將西邊的部隊撤回來,將南線、北線白匪消滅掉。
割讓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土地與歸還中國西北、遠東領土不同。
單從人口而言,烏克蘭擁有著4000萬人口,白俄羅斯擁有著2000萬人口,協議中波蘭要去了一半的土地和人口,而歸還中國政府的土地人口加起來也就一百來萬。土地上的各種設施的約定也不同,中國人透過贖買逐步收回,而波蘭直接就搶去了。再者,波蘭作為英、法帝國主義的走狗,實在靠不住。
當初將144萬國土歸還中國就已經爭吵不休,這次反對籤協議的更甚。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用鮮血解放的,我們決不放棄。”
列寧的壓力很大,而在前線立足未穩的蘇軍節節敗退,紅軍對波蘭的反擊,被波蘭軍隊頑抗地阻擋了。有些將領向列寧建議誘敵深入,拉長敵人的補給線,把莫斯科方面的“預備隊”投入進去。
那些“預備隊”都是剛剛入伍的工人、農民、學生,他們擁有無比和革命熱情,卻沒有應有軍事素養。“預備隊”投入能否抵擋住還是個問題,至於那個所謂誘敵深入的方略,部隊在後撤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潰退或叛變,烏克蘭、白俄羅斯深陷在戰爭中的百姓必將受二遍苦,二遍罪,而這將嚴重打擊蘇維埃在工工農群眾的威望。
列寧利於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