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1/4 頁)
俄羅斯深陷在戰爭中的百姓必將受二遍苦,二遍罪,而這將嚴重打擊蘇維埃在工工農群眾的威望。
列寧利於個人在黨內的威望和權利,以辭職相威脅要求透過該協議。
波蘭的一系列反擊終於結束了,即便現在的蘇軍不堪一擊,畢蘇斯基也必須考慮他那脆弱的補給線。
以法國名將魏剛的軍事代表團向畢蘇斯基提供了數個反擊的方案,畢蘇斯基對此完全沒有興趣,如果法國承諾的援助和補給能夠到位的話,或許他還會指揮部隊向前推進十幾公里,但是光憑魏剛的一口漂亮的法語是說服不了畢蘇斯基的。
波蘭與蘇俄在10月份終於就協議達成了初步共識,英、法對此無能為力,雖然他們想把畢蘇斯基給搞掉,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此人不管是在軍中還是在波蘭民族中,其聲望都是無人能及。
直至1921年3月18日,波蘭與蘇俄正式簽訂《波蘭與俄羅斯和烏克蘭和平條約》(即《里加條約》)。其主要內容約定:締約雙方承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獨立,劃定了波蘭東部邊界(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西部地區劃歸波蘭)。畢蘇茨基要求獲得寇松線(凡爾賽會議確認其為俄國—波蘭邊界)東部的領土。
畢蘇茨基想在波、蘇建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兩個緩衝國。波蘭在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下停戰,徹底拋棄了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政府,使得他們必須單獨面對強大的蘇俄紅軍。
烏克蘭軍隊在彼得留拉指揮下雖然繼續與蘇俄紅軍作戰,但勢弱力孤終被紅軍擊敗,其殘餘部隊撤過茲布魯奇河,被波蘭軍隊繳械。
白俄羅斯軍隊下場同烏克蘭軍隊。
在中國楊洪森將糧倉裡壓箱底的貨都給賣了出去,心情好爽!
今年俄國糧食再次歉收,而美國的糧食再次大豐收。
“真不知道今天俄國又要餓死多少人?”
“戰爭這東西真的太……”
楊洪森看著這些人渣,當初讓他們入股時一毛不拔,現在個個都列寧的支持者。
得知波蘇停戰的訊息後,楊洪森將注意力移到了新疆。遠東地區原有蘇俄居民約60萬人,按照國府移民建鎮的方針,關內近百萬百姓來到了海參崴、伯力這些遠東城市,再加入軍隊的進駐,順利完成了接受工作。新疆方面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土地還沒有實際接受。這一地區仍盤踞著白匪,而楊增新的行動極為謹慎。駐守南疆的部隊兵力過少,而民兵武器又不怎麼可靠。楊洪森擬定向新疆移民,同時增派邊防軍,對於楊增新的處理,楊洪森想將其調回,準備換一個更有魄力的年輕幹部。
楊增新在新疆實行的是“無為而治”,整頓吏治,提高財政方面頗有成效,但在社會經濟文化上的建設方面則毫無建樹,整個新疆境內缺乏新的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
新疆不但有石油,還有豐富的煤,其畜牧業發達,是我國四大牧區之一,新疆還是我國重要棉花產區。這裡有著數不盡的“糧倉”、“肉庫”、“油盆”、“煤海”。
發展新疆的經濟,改變當地的交通環境,這也是國防建設的需要。如果發生大規模戰爭,楊增新的那一點人是不管用的,而楊洪森最擔心的就是蘇聯入侵。
楊增新在新疆深受人民愛戴,而且在處理民族問題上很有一套,但是此人主張“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與當地的國民黨幹部處的不好。
楊增新拒絕土地改革,拒絕實行義務教育,拒絕實行民族平等政策。楊增新做事向來獨斷專行,一家之言。南京政府所設立的行政公署完全就是一個擺設。
以樊耀南為首這些受到西式教育的人對楊增新作法頗為不滿,但是明面還能過的去,隨著楊增新與中央迪化行政公署主任王多章搞毛了。
後者準備將楊增新統治北疆的真實情況寫成材料送到南京,提交國會彈駭楊增新。但是楊增新先下手為強,把王多章等人抓了起來。
樊耀南等人認為這樣將會導致新疆地方政府與中央的對立,因為擔心事態擴大,樊耀南便私下與南疆喀什方面取得聯絡,透過喀什向國內進行了彙報。
楊洪森這才有了將楊增新調回來的想法。楊增新發現國內的割據勢力被楊洪森一個個消滅,放眼天下他已經成為了下一個目標。
第三十六章
楊增新一直認為自己並不在中央政府打擊的範圍內,他一直認為在楊洪森的關照下,他這個新疆王至少還可以幹上十年。其實他一直都在楊洪森的打擊的目標行列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