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研發機器狗(第1/2 頁)
9月中旬,郝強召開機器狗的專案會議。
這個專案組由上百名研發人員組成,主要研究方向由郝強制定。
此次會議,參與人員是專案團隊的核心人員。
郝強開啟ppt,介紹公司收集到的資料:“各位,據我們公司收集的資料,最早的機器狗原型主要由學術機構和實驗室進行開發。
在今年年初,麻省理工學院的機器人實驗室推出了‘小狗’四足機器人原型,這標誌著機器狗技術的初步探索。”
此時的波士頓公司,尚未有機器人產品,要到2015年時,才釋出了著名的“Spot”四足機器人。
這款機器狗可以在複雜的地形上進行高效的行走,甚至能夠克服臺階和不平的地面,可以進行高達1米的跨越,具備在崎嶇地形中攀爬的能力。
Spot的成功標誌著機器狗技術從原型走向商業化應用的一個重要步驟。
Spot的液壓驅動系統雖然保證了強大的動力輸出,但也存在一些侷限性,譬如裝置的維護成本較高,使用壽命受限於液壓系統的可靠性。
此外,美元的高昂售價,使得它遠超普通消費者的承受範圍,主要集中在軍事、物流和專業領域的應用。
會議室內,研發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全神貫注地聆聽著董事長的講話,時不時在膝上型電腦上記錄下關鍵內容。
雖然公司不限制員工使用個人膝上型電腦,但在這些裝置的使用上卻有著嚴格的限制——無法聯網,設計圖紙加鎖,所有核心資訊都受到嚴格保護,最好還是使用公司電腦。
郝強繼續說道:“我們公司進軍機器狗的研發領域,也算是站在這個行業的第一梯隊。
當然,我們研發機器狗並非單純追求商業利益或軍事用途,而是希望透過機器狗的研發,為發展智慧機器人打下基礎。
畢竟智慧機器人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機器狗算是比較基礎的應用類產品,如果解決了機器狗的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資料採集和環境導航等技術問題,同樣的,其他類智慧機器人也可以在更加動態和複雜的環境中進行導航,避開障礙物,並完成開門、拾取物品甚至更加複雜的動作。”
機器狗是在年初立項的,但前期工作主要是成立專案團隊,做策劃和需求定義等工作。
說到底,大家前期還是學習和摸索階段,還沒有正式進入產品設計和開發。
接下來,郝強述說公司研發機器狗的一些困境。
目前,機器狗的發展主要受制於硬體和軟體水平。
硬體方面,主要是動力系統、電池續航、感測器與導航系統等。
動力方面,郝強打算採用電機驅動,解決了動力系統的問題。
早期的Spot,依賴液壓驅動系統來提供動力。儘管液壓系統能夠提供強大的輸出和靈活的運動能力,但其缺點也很明顯——維護成本高,可靠性相對較差,且容易出現洩漏或損壞。此外,液壓驅動對溫度和環境的適應性也有限。
電池續航方面,未來科技集團目前的超級三元鋰電池,已經可以滿足機器狗的基本應用。
如果金屬鋰電池研發成功,那續航更不是問題。別說戰場上使用一兩個小時,續航幾天都不是問題了。
感測器和導航方面,未來科技集團一直在研究,在這個領域,公司處於世界一流水平。
不過,當前的感測器雖然在許多環境下表現出色,但在一些極端環境或複雜場景下,如強光、低光、霧霾、塵土等情況下,感測器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可能受到影響。
此外,處理這些資料並及時做出響應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動態環境中,感測器系統的實時性和準確性仍然有待提升,這是未來科技集團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
相對於硬體方面的限制,軟體方面主要受限於深度學習、人工智慧、計算能力與資料處理、多工協調處理、複雜環境處理等問題,說到底,主要還是受限於晶片。
公司已經可以製造7nm製程晶片,已經滿足設計製造機器狗專用晶片。
講解完專案框架後,郝強與專案團隊的各小組確定專案任務、責任人、時間節點和驗收標準,具體細節則由專案小組完善。
每半個月,郝強參加一次例會,檢查專案進度,解決核心問題。
說到底,他做的就是專案總負責人前期的活,即專案規劃與管理,明確專案的整體方向和關鍵任務。
同時,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