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議立儲君(第2/2 頁)
與南唐國修好,但不稱臣於南唐,這樣兩不得罪,戰略空間也比較自由。
此話老成持重,但錢元瓘也有疑慮,如今後晉朝廷,風雨飄搖,時不時有叛亂,恐怕又有改朝換代之虞,畢竟中原王朝過個幾年換個皇帝已經司空見慣,可能過幾天就不叫晉朝了。
如果後續南唐國吞併中原,恐怕下一步就會攻打吳越,畢竟吳越國擁有蘇州、杭州這樣天下最富饒的地區,誰看了都眼饞,若此時不結好南唐,恐怕難逃一劫。
林鼎勸諫道:“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即便不結好南唐,一旦南唐勢大,該打我國時還是要打的。高祖時,便定下事大之國策,三十年無虞,臣以為此時不可改弦更張。”
錢元瓘被一語點醒,吳越國就好比是一塊肥肉,誰看了都想嚐嚐。只要那個人實力夠強,就會來搶這塊肉,即便與他交好。所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便是如此。
就此定策,與北方的中原王朝即後晉仍然保持朝貢關係,同時回贈禮品給南唐國。但錢元瓘定下基調,回贈的禮品只能略高於南唐國慰問的禮品,當然也肯定低於進貢給後唐朝廷的貢品。
接著又討論第二件事情,即給錢弘侑的封賞。宰執們對於錢元瓘的心思也拿不定主意,便仍然拿話試探他。工部尚書劉景道說三郎此行有大功於國,不如將其外放為知州,將來也好為一地封疆,意思是預備將來做節度使。只是眼下諸州知州並無空缺,劉景道建議暫時虛授,等有實缺後再上任。
林鼎覺著只給一個知州,對於王子的身份來說顯得好像有些小氣。劉景道說這也容易加一個檢校太傅銜。檢校太傅,實際沒有職權,可以視為是一個榮譽頭銜,通常封給皇親國戚。錢元瓘點點頭說此議甚好。吏部尚書王範提議也可將錢弘侑調回內牙,任都指揮使。
眾人紛紛側目,內衙都指揮使官雖小,卻掌握著吳越國禁軍的一支,必須是錢元瓘最最信任的人才可以擔任。如果王子擔任這一職位,那就恐怕就有別的意思了。
眾人見錢元瓘不置可否,知道錢元瓘恐怕意不在此,便看向宰相曹仲達,曹仲達清清嗓子,奏道:“臣以為封賞三郎之事,事關國本。臣斗膽敢問殿下,殿下是想立賢還是立嫡?”
錢元瓘眉毛跳了跳,有些微怒道:“立賢又如何,立嫡又如何?”
曹仲達侃侃而談道:“若立賢,國家或有明君在位。若立嫡,國家社稷可傳百世。後唐兄弟相殘之事尚在眼前,若陛下立賢,諸子之間必有兄弟鬩牆之禍。若立嫡,則好處有三,一曰少紛爭,此後立嫡立長,按倫序立儲君。二曰立制度,此後上下君臣,皆以此為鐵律,誓死維護。三曰為表率,自此天下庶民,以君王為表率,家業田產,皆由嫡長,子從父,弟從兄,長幼分明,秩序則立也!”
見諸臣紛紛點頭,曹仲達心下大定,信心倍增,最後總結道:“立嫡立長,此西漢所以興也。不立嫡長,此後唐所以亡也。”
曹仲達的意思是,後唐原本盛極一時,可惜後唐明宗在病重後,沒有立長子李從榮為儲君,導致李從榮、李從珂相繼叛亂,以至於後唐朝廷不久後即分崩離析。而西漢則大多時候都立嫡長子為儲君,這是保證西漢能夠“雖遠必誅”的根本制度。
錢元瓘被說動,便定下基調,封錢弘侑為侯,擬將原台州刺史調任,讓錢弘侑就任台州刺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