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北撤(一)(第1/2 頁)
話說陶安同、朱行忠部發現王繼業主力撤走後,趕忙出城攻擊閩軍營寨,果然,閩軍營寨已空,只留下一二千人防守。
陶安同火冒三丈,把閩軍打得直叫,沒等半個時辰,便支撐不住,退到建溪邊列陣。
但即便如此,閩軍依然守不住,吳越軍以絕對兵力優勢,打得閩軍丟盔棄甲,即便是有水面的戰船掩護也依然難挽敗局,紛紛逃回船上。
要說泉州兵可真是頗通水性,許多人身著甲入水,竟還能在水裡脫掉甲冑後,再游到水道中的船上。
要知道建溪在這裡寬達一百八十步,為了防止擱淺,戰船都停在建溪的水道中線,沒點本事是遊不過去的。
閩軍戰船接到了人,絲毫不慌張,不緊不慢地向吳越軍發射床弩和梢炮,一直等到吳越軍退走,這才優哉遊哉地向前,在龍津城附近的水道里巡遊,擺明了是不想讓吳越軍從水路走掉。
吳越軍召集眾將議事。
朱行忠氣呼呼道:“若不是前幾日不願力戰,便也不至於現如今這般窘迫。”
陶安同不作聲,未能拖住王繼業,確實是他的疏忽,罪在主將,無法推脫。
陶安同的愛將冷嘲熱諷:“朱將軍倒是高見,倒不知如今有甚良策,不妨說來?”意思是別說這些事後諸葛亮的話,不如說說後面這仗該怎麼打。
朱行忠哼了一聲:“我看不如也撤走,支援仰帥去。”
這話沒毛病,可惜說了等於沒說。
朱行忠的幕僚朱士卿出言護主:“區區認為,不如先向北走。”
諸將紛紛嚷嚷不可行,畢竟閩軍水師擺在那兒,容易被追著屁股打。
朱士卿微笑道:“我們不走河谷兩岸,往山裡走,閩軍必然登岸來追,我們便殺個回馬槍。”
如果閩軍登岸追擊,回頭把他們幹掉,沒了士卒的水師在這個時代作用就不大了,畢竟遠端打擊火力還沒進化到熱武器時代。
“若他們不追呢?”有將領發問。
朱士卿捋一捋鬍鬚笑道:“那我們便真的走了。”
眾人嗤之以鼻,此策理論上也可行,但是吳越軍糧食不多了,進了山區,要想找糧可就千難萬難了,說不定會餓死在群山之中。
朱士卿擺擺手道:“閩軍一定會追來,王繼業北上建州去夾攻我軍主力了,必然不想被我們追著,他既然留了兵馬,就是為了拖住我們。”
陶安同點點頭,眼下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儘早回建州,牽制王繼業部,阻止王繼業解圍建州,為主力部隊創造機會。
這時候就顯出了吳越軍孤軍深入的缺陷來了,吳越軍雖然兵力強大,但卻孤注一擲。如若當初分兵兩路,一路三萬人為主力,解圍並爭取拿下建州。另一路一萬人佯攻福州,做出圍魏救趙之勢。相信斷不會有如此之困。
陶安同、朱行忠部這時也沒有別的辦法,理論上可以往東沿著閩江河谷走,福州經歷之前的大敗,兵力空虛,必然有行之處。
但王繼業顯然不會給吳越軍這個機會,他留了一部水軍在建溪與閩江之間巡遊,若吳越軍東進,少不得要渡過建溪,屆時可擊其半渡。
吳越軍又蒐羅了一遍城中的糧食,從山谷間緩緩北上,閩軍見吳越軍撤走,又登陸後追了上來。
吳越軍見狀,後軍變前軍,掉頭列陣迎敵,閩軍見狀,知道打不過,又連忙後撤,拉開距離。等吳越軍前行,閩軍又跟上來。
吳越軍很小心,不敢離建溪太遠,又不敢進山谷太深,一是進了山區水源不好找,二是怕迷路。
等閩軍貼太近,吳越軍便回頭反擊,如此幾次,後面便漸漸沒了閩軍的身影。吳越軍終於擺脫了“陰魂不散”的閩軍,得以全速前進。
錢弘佐跟著大軍在山谷裡轉來轉去,走得腳趾都磨破了。倒不是主將虐待他,不給他騾馬騎,只是錢弘佐覺著吳越軍本就缺少船隻,畜力是唯一能依賴的交通工具了,便堅決不坐,把騾馬讓出來馱運軍需去了。
士卒們見堂堂王子也和他們一起跋山涉水,看他的眼光都不一樣了。
這日,隊伍行至一座大山前,嚮導表示這山叫花山,最高峰有三百來丈,繞過它要走三十里,不過繞過去後,就到建州城對岸了。
陶安同大喜,命隊伍加快行軍速度。忽然有傳令兵前來,竟是中軍大營派來的信使。
信使描述了下建州城下的情況,表示大軍已經拔營北上,兇險難料。主帥仰仁詮命陶安同切不可走南浦溪北上,改道去建陽,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