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19章 他是張大專家(第3/7 頁)
說明其結晶粗大、結構鬆散、或裂紋孔隙多、質地差,反之,則說明其結晶細小、結構緻密、質地好。
另外的就是檢視綠色了。
綠色的多少和色質的好壞決定著翡翠的品質和價值,因此,要注意透過觀察礫石內部綠色部分在表皮上顯露的種種跡象,推斷其內部綠色的狀況。綠色的多少,與綠色部分的形態和分佈特點有關。
翡翠中的綠色部分以呈團狀和條帶狀集中分佈者較有價值。這樣的綠色顯露於表皮時往往也呈團狀或線狀,也有時會呈片狀。當綠色在表皮上以大面積片狀出現時多為表皮綠,其內部往往無綠;而當綠色在表皮上呈線狀或團狀出現時,特別是當表皮上露出的綠線呈對稱分佈時,其綠會向內部延伸,甚至貫穿整塊礫石。後者的價值自然比前者高,因此,有行話說‘寧買一線,不買一片’。綠色的色質與呈現綠色的礦物成分有關。一般來說,翡翠的色質比透輝石、鈣鐵輝石和霓石等所呈現的綠色的色質要好。翡翠的硬度高,抗風化能力強。因此,表現在外皮上,大多相對突起,其他礦物則相對凹下。前者的價值比後者高,因此行話又有‘寧買一鼓,不買一瘠’的說法。‘鼓’即綠色出現在鼓起的部位,‘瘠’即綠色出現在凹下的部位者。
再就是檢視裂紋。除了觀皮辨裡、辨色外,在評估翡翠原料時,還要注意檢視裂紋(俗稱綹裂)的發育情況。裂紋當然越少越好。在翡翠原料市場上,玉商為了顯示翡翠的質地和顏色,常常把外皮切去一小部分,並把切口磨平磨光。這種被切開的口行話叫‘門子’。為了賺更多的錢,玉商都盡力把門子開在最能展示賭石的質地和顏色的地方,因此,在評估門子時,一定要仔細檢視門子及周圍的情況,進行綜合比較和分析,切記不要對門子顯示的綠色估價過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其中,也就千萬要注意謹防仿冒做假現象了。由於翡翠具有明顯的不均勻性,顏色和質地都有很大的變化和差異,其真偽和優劣一般人難以掌握,而優劣之間其價值有天地之別,加上原料交易上較強的‘賭性’,一些不法商人為牟取暴利,往往不擇手段在翡翠原料上做假。比如,如果切開門子後顯示的質地和綠色不理想,他們會用一片好的翡翠貼在門子裡,矇騙購買者,等等。”
“那無風,怎麼來區別這個真假賭石呢?”蘇茹忍不住問道。
張無風夾起一塊牛肉送到蘇茹嘴裡,隨後拿起啤酒喝了一口,這才笑道:“很多老坑種表面往往有一層皮殼,由於氧化作用,皮殼已成褐紅、褐黑或其他各種雜色,一般僅從外表,並不能一眼看出其‘廬山’真面目,即使到了科學昌明,今天,也沒有一種儀器能透過這層外殼很快判出其內是‘寶玉’還是‘敗絮’。買玉者必須從包有皮殼的原石(有時也在皮上開一‘視窗’,指擦掉小塊皮殼露出玉質),來判斷這塊玉的價值。這種買賣的過程就是買家與賣家對一塊有皮玉石眼光較量的過程。
石恩玉石商人賭石後,當真正切開加工時,一般不敢親自在場,而是在附近燒香、求神保佑。如果切開的賭石內有許多水靈剔透的翠綠,一夜之間便可成為富翁行,話稱之為‘賭漲’;如果切開賭石後其本質是一塊外綠內白的灰沙頭,一夜之間就會傾家蕩產,行話稱之為‘賭垮’。
從清代起,翡翠就成了雲國人鍾愛的高檔玉種,也是從清代起各種翡翠的贗品,熗色、染色、焗色等以劣充好的玉石就已開始在市場上出現。因而,‘玉石無行家’這句話除了說明翡翠品種的複雜多樣外,更道出了各種作偽手法的高明和變化多端,特別是現代科學的發達更使一些贗品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即使是行家有時也會有跌‘眼睛’的時候。
說到造假,首先是原石造假。因原料往往是賭貨買賣,刺激、風險大,而且原石有皮殼,因而造假的方法常常隱蔽難辨,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
第一是造皮!翡翠的賭石往往是從皮窗看質地的,一些不法之徒就利用這一特點,將一些翡翠料磨成砂粉,混和在特製的‘膠中’,膠合到一些質地較粗糙,甚至是被切開過證明是低檔石的玉石上去,重新偽裝成天然的仔料黑烏沙、黃鹽沙等,謀取暴利。
第二是染色和注色。染色和注色的方法多種多樣。其一是將整塊原料進行化學處理,染入綠色染料,使其皮色變綠,以提高玉石檔次。有的石頭染過後還經區域性褪色處理,以造成顏色不均一或並不是特別的好的表象,但實際上這樣也已把檔次提高許多。其二是在一些水頭較好、但色較差的玉石中斜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