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內閣制引起的異動(第2/3 頁)
慮的人才。”華英雄提醒道。
“是不是有個蹇(jiǎn)義,俺記得是永樂年間的吏部尚書,現在應該還只是中書舍人。”朱元璋回憶著此人相關的過往:“當年他還叫蹇瑢,奏事的時候,俺問他是不是春秋時期名家蹇叔的後代,他誠惶誠恐,直接否認了,俺認為他很實誠,就賜名一個‘義’字。”
“竟然還有這樣的佳話?”這個故事顯然涉及了華英雄的知識盲區:“既然是品德優秀的人,又在永樂時期多年擔任吏部尚書,應該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嗯,現在正是國朝急需人才之際,必須提前把這些人提拔起來了。”朱元璋說道:“我們就以此為基礎,先弄一個內閣和六部的人員變更方案。”
說罷,華英雄也認為很合理,因此拿出七卿年表,開始跟朱元璋一起邊對照,邊擬定新的人選。
終於,名單初步擬定完成,不過事關人事任免,始終無法跳過吏部。因此,次日,朱元璋把名單單獨交給吏部尚書詹徽,讓他在吏部中對這個名單進行討論,若有不合理之處,或者有其他提名的人選,要儘快上奏疏彙報。
就這樣,內閣的這套機制,第一次出現在官員面前,而這對於以詹徽為首的六部官員來說,卻並非是一個好訊息。尤其對於他們吏部,一旦內閣成型之後,吏部關於官員任免的權力,就會大幅削弱。雖然身為吏部尚書兼任左都御史,詹徽還有監督彈劾百官的權力,但是按照方案中的說法,對於官員的考核機制,將獨立於御史臺之外。也就是說,吏部目前的權力,將會被稀釋掉大部分。
同時,內閣的體制規定,正四品以上官員不能進入,那麼身為正二品的尚書,自然就無緣了。除非徹底放棄尚書的地位和俸祿,否則內閣的巨大權力就跟詹徽他們無緣。但是皇命不可違,詹徽還是隻能按照朱元璋的要求,對名單進行了最佳化,此事也隨著吏部的官員,在朝堂上傳開了。
很快,朱元璋就在朝會上宣佈了新的行政架構。鑑於將有一批年齡較大的官員逐漸退出朝堂的權力中心,朱元璋為了安撫,也適時地給出了一些榮譽稱號。比如馮勝和傅友德,跟歷史上一樣,被封為太師。而藍玉,按道理,以他的戰功和外戚身份,搞個太傅的頭銜應該沒問題。不過老朱出於惡趣味,也出於暫時打壓的考慮,還是跟歷史上一樣,只給了他一個太傅的頭銜。不過這次藍玉倒是沒吵也沒鬧,他清楚,自己以後有的是機會,不必急於一時。
詹徽這邊就比較慘,還是隻混到一個少保。但在老朱看來,給他這個頭銜,讓他繼續待在吏部尚書的位置上,已經算很體面了。不然像歷史上那樣,捲入藍玉案而被誅,才是真的慘。就在他面臨人生中最大變故的這個時候,暗中潛伏的新的黑暗力量找到了他。
經此變故,詹徽內心中潛藏的那些念頭被啟用了。正巧,由於新政頒佈,朝堂一時間人心惶惶,而新的權力中樞內閣,裡面的人都是些小年輕,又在皇帝眼皮底下工作,原來那些官員難以找到門路。無奈之下,他們只能去找名義上仍是百官之首的詹徽。如果是過去的詹徽,一定會回絕這些官員的請求。但是現在,詹徽認為,他只有聯合朝中大量官員,向朱元璋施壓,才能保住自己的話語權,同時身為直隸出身的官員,他認為自己有必要代表淮西一帶,跟逐漸崛起的江浙系官員相抗衡。
於是,詹徽對於向他投石問路的官員,皆是來者不拒。很快,上奏疏痛陳新政之害的官員不勝列舉,而御史臺那邊,彈劾內閣中的閣臣各種不法行為的奏疏也紛至沓來。
“陛下,內閣首輔楊士奇求見。”金公公稟報道。
現在有了內閣,爺孫倆的很多時間就空了出來,有時間考慮一些長遠的發展。現在他們就在討論擴大鋼鐵生產,進而利用鋼鐵和水泥的產量,重新修建官道的事宜。
“傳!”朱元璋合上了面前的膝上型電腦,說道。
很快,楊士奇進入到謹身殿內,行了一個大禮:“微臣參見陛下,太孫殿下!”
“平身!”朱元璋說道:“楊愛卿有何事?”
“陛下,最近內閣收到很多非議新政,彈劾閣臣的奏疏。微臣不敢專斷,還請陛下定奪。”說完,楊士奇使了個手勢,三個太監分別抱了一大摞奏疏走了進來。
見這陣勢,朱元璋一陣頭大。他想過新政會有阻力,沒想到這些官員不是背地裡搞,而是直接蹬鼻子上臉了?
“先放這裡吧。”朱元璋命令道:“楊愛卿,就簡單說說,都是誰上的這些奏疏。”
“朝中各部官員,以及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