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被調去洛陽?(第1/2 頁)
李隆基說道:“可以讓各鎮節度收取鹽稅,但鹽價還是不要漲了,這關乎百姓日常。”
鹽稅這東西,在大唐前期,就不存在。
沒錯,大唐前期採取的是無鹽稅政策。
說起來之前的北周是有鹽稅的,隋文帝楊堅認為農稅充足,不要再苛責百姓了,便廢掉了鹽稅。
後來李淵和李世民父子,也一致認為,應該與民休息,即便朝廷貧困,也堅決不收鹽稅,真正做到了讓利於民。
直到武則天時代,對內大興土木,對外頻繁用兵,大唐區域性地區的官府開始進入製鹽行業。
例如史料記載劍南道陵州在武周時期開始施行煮鹽,一分入官,兩分入百姓家。
真正到了李隆基時代,才開始擴充稅種,如戶稅、地稅、鹽稅。
但天寶年間的鹽價依舊很便宜。
《唐會要》有載:天寶、至德間,鹽每鬥十錢。
這說明,天寶年間,鹽稅還只是嘗試階段。
到了李亨繼位,任用第五琦搞榷鹽法,鹽價第一年就暴漲到每鬥110錢。
既然李隆基時代還是嘗試階段,並未出現榷鹽法,各地節度使其實也只是從中抽取一點稅費。
或者說,節度使賣鹽,但沒有抬價,因為朝廷對商品價格是有規定的。
這個時候的節度使,還不敢公開跟朝廷叫板。
李林甫說道:“聖人心懷百姓,是天下蒼生之福。”
李林甫心中總算鬆了口氣,他就擔心李隆基咬著鹽稅不肯放。
這件事已經爭議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給節度使放鹽稅的權力,是極其危險的,這顯而易見,可大唐朝廷現在確實沒錢了。
大唐朝廷現在一年稅收摺合是1100萬貫到1300萬貫,但這只是摺合。
就像剛才楊慎矜所說,是以糧食為衡量標準,來核算稅收。
這只是演算法而已,不是說真的現錢就是1100萬貫。
實際上現錢只有200萬貫到250萬貫,其他的都是實物。
至於給各鎮放開鹽稅,到底能不能填平軍費,李隆基心裡其實也沒底,他也懶得去管,交給李林甫便是了。
各鎮節度是否有異心,就要靠權力來掣肘了。
關於權力掣肘,李隆基心裡也有本帳,按照目前帝國各鎮的兵力部署,任何一鎮想要造反,幾乎都會失敗。
各鎮節度使不會那麼蠢,放著手裡的大好前程不要,搞造反。
事實上,李隆基的權力掣肘之術,理論上是正確的。
帝國兵力的部署,以及目前各鎮節度使的關係,都無法支撐其中一個節度使造反。
所以李隆基認為,只要權力掣肘用的好,不會有人輕易造反,畢竟造反成本太高。
可是李隆基在權力方面的認知過於理性,這是玩權術人的通病。
他們認為其他人都和自己一樣理性。
偏偏安祿山就不是個理性的人,偏偏楊國忠就更是個蠢貨。
李倓在一邊一句話都不說,他其實心裡有很多話說。
他想告訴李隆基,你這是在玩火,他還想說,你現在直接推行兩稅法,搞鹽鐵專賣都比放權給節度使要強。
但能說嗎?
李倓現在只能設立技術人設,稍微對政治有點見解,都得完蛋。
而且兩稅法那種得罪天下權貴的事,本來就需要一個精力旺盛的帝王,和一個有公心的宰相配合執行。
李隆基和李林甫搭檔搞兩稅法?
還是算了吧!
至於鹽稅能不能填平各鎮軍費,在場的其實心裡都沒數。
反正權力是已經給了。
說到這裡之後,大殿內再一次沉默下來。
“十郎。”
“臣在。”
“鹽稅一事,你多費些心。”
“聖人放心,臣會把控好。”
“剛才王卿說的有道理,今年京兆府的田租免了吧。”
“聖人英明。”
李隆基說道:“你們下去。”
“臣等告退。”
李倓也行了禮,準備跟著一起出去。
“建寧,你留下。”後面傳來李隆基嚴肅的聲音。
“不知聖人有何事?”李倓轉身又走回去。
“剛才的財稅情況,你都聽到了?”
李倓一臉愁容:“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