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香蕉(第1/2 頁)
雲與海:我那裡叫萵筍。
銀河系系花:我們叫高筍。
百忍成金:原來這就是王維詩裡的菰米。
吃不飽的大可愛:從來沒見過這玩意會長米。
彩雲之南:賣得死貴死貴的。
我愛花花:發現一個商機,種菰米沒染病可以賣菰米,染病了可以賣茭白。
李白:“染病了!”
豈不代表以後沒有雕胡飯可吃!
李白招呼兩個小夥伴,“今日夕食就吃雕胡飯。”
吃一頓少一頓啊!
杜甫本來就喜歡,高適沒有意見。
糊糊:“從晉至唐宋,文人詩詞中多有詠頌菰米,但元以後,這類詩詞就很少見了。
以至於明朝詩人在詩中提問,不知道雕胡是什麼樣的食物。
它沒有滅絕,只是變成另外一種想象不到食物。
茭白可以人工種植,但菰米恐怕只有在一些湖泊沼澤處尋找野生的。
如今一些餐廳推出的菰米飯,原材料大多來源於國外進口。”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能吃的東西又少了一樣。
痴人說夢:茭白就像菰得了腳氣。
李世民:“菰米變成菜,似乎也不錯。”
菰米只能去野地裡採摘,但茭白可以種植。
只是“腳氣”之說,實在敗人胃口。
糊糊:“如今許多熟悉的蔬菜,在古代是另一種面目全非的模樣。
小夥伴們穿越後,不一定只分不清韭菜和麥苗。
其他的東西可能一樣也認不出來。”
劉徹:“會有人分不清韭菜和麥苗嗎?”
不過他可能真認不出菰米和茭白,變化太大了。
糊糊:“西瓜,現代消暑不可多得的妙物。
與空調、wIFI並稱於世。
西瓜傳入我國的歷史並不晚,五代的胡嶠曾在《陷虜記》寫道:
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
這是西瓜一詞最早的文字記錄之一。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是持這種觀點,說西瓜是五代傳入的,當時有的地方叫寒瓜。
按胡嶠於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
實際上,西瓜的栽培初時並不盛行,早年間,僅少數權貴能品嚐其甘美。
直至北宋,西瓜於百姓之中仍屬珍稀之物。
南宋時期,洪皓於金國被羈十餘載,後攜西瓜種歸,數十年間,西瓜種植自官府至民間,漸次蔚然成風。
洪皓在自己的《松漠紀聞》曾這麼記錄到西瓜的樣子。
西瓜形如匾蒲而圓,色極青翠,經歲則變黃,其瓞類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
南宋的文天祥吃過西瓜,也寫過西瓜,他還吃過黃色瓜瓤的瓜。
至於古代的西瓜長什麼樣,可以看看十七世紀的西方油畫。”來源網路 迷霧麋鹿迷了路:看一眼就沒有食慾了。
天涯赤子心:看著有點害怕。
靜夜思:白送都沒人吃。
仰望星空:得給精神損失費。
文天祥:“其實還不錯。”
糊糊:“再來看看,現在的西瓜。來源網路 外皮翠綠欲滴,鮮紅的瓜瓤,每一塊瓜瓤都飽滿多汁。
現代西瓜將甜、爽、清三字詮釋得淋漓盡致。
一口咬下,首先感受到的是那彷彿能瞬間驅散所有炎熱的清涼感,緊接著是如絲般細膩、毫無纖維感的果肉在舌尖緩緩化開,釋放出濃郁而不過分的甘甜。”
吃不飽的大可愛:請記住西瓜之母——吳明珠。
獨自飛翔:夏天不能沒有西瓜,就像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
嬴政:“無用之物。”不能飽腹。
劉徹:想吃。
但他想吃西瓜,得讓張騫去西域把寒瓜帶回來,再慢慢培育。
李世民:“想吃。”
讓西域進貢種子。
糊糊:“西瓜是世界上產量最高的水果,排第二是哪一樣呢?
香蕉。
全球每年總產量可達1億噸以上。也就是說,全球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約30斤香蕉。”
嬴政:“他們沒人每年消耗多少西瓜?”
糊糊:“香蕉,作為眾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