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表箋之禍(第1/2 頁)
歷朝歷代的文人睜大眼睛,尤其是元朝之前的,回憶詩中語句,無從辨別其中何處體現“思宋”之心。
蘇軾看的明白,“挾私報復而已。”
糊糊:“此事迅速傳至茅山所在的句容縣。
縣令深感此事非同小可,猶豫不決,便層層上報至郡、行省乃至都省。
經過一番審查,樑棟終被押解入獄。
但他心中仍存不服,於獄中竭力辯解道:吾不過是抒發心中之情,作詩自娛,豈有誹謗朝廷之意?
一些忌恨樑棟的文人擔心證據不足,還將其中的詩句‘碧雲遮斷天外眼’改為‘浮雲暗不見青天’;
‘大龍上天寶劍化,小龍入海明珠沈’改為‘大君上天寶劍化,小龍入海明珠沈’,使其在民間傳誦,暗示樑棟思念南宋、心懷舊主,對朝廷統治不滿。
為了落井下石,有人將大茅峰上題寫了詩句的整塊牆壁敲打下來,作為罪證密封運到元大都。如此一來,樑棟命運堪憂。
但許道杞從最開始就搞錯了一件事,樑棟是漢人,住在鎮江,會寫詩,不代表他是南宋遺民。
他是金國難民後裔,其祖父三代均在金朝任職,金與南宋,原是對峙之敵。
金朝敗於蒙古鐵蹄之下,諸多金國民眾為避戰亂,紛紛湧入南宋,樑棟之父便是其中之一。
南宋亦隨之覆滅,樑棟成為江南遺民,歸於元朝治下。
他心向山水,淡泊名利,對政治並無過多向往。
他思哪一朝都不會‘思宋’。”
劉徹:“難得一件漢人仕金的好事。”
糊糊:“江南文人為樑棟的命運心憂不已,一封極其意外的判決書從禮部官員的口中傳達出來:
詩人吟詠性情,不可誣以謗訕。倘是謗訕,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
不久後,樑棟洗清罪名,回到江南繼續過著閒適的生活。
但那段如夢魘般的經歷讓他心有餘悸,從此再也不敢留下詩稿。”
獨自飛翔:大哉乾元,何等自信與寬容的氣魄。
百忍成金:和印象裡迫害漢人、儒學的形象大不一樣。
十萬伏特:換到為宋明清絕無生還的可能。
糊糊:“在某些歷史學者眼中,茅山詩禍是元廷棄絕文字獄的標誌性事件。
但後來的也有人因為詩文‘思宋’而招禍。
宋朝有一個傳統,向周邊政權‘輸送’皇帝。
除了大名鼎鼎的徽欽二帝,南宋還有一個宋恭帝趙?。
因為各種原因,他在歷史上存在感並不強。
趙?是宋末三帝之一,四歲登基,六歲投降元朝,被封為瀛國公在上都客居十二年。
十八歲時,忽必烈下詔,派遣趙?入吐蕃,學習梵書、西蕃字經。
文獻中記載是:宋主以王位來歸,學佛修行。帝大悅,命削髮為僧寶焉。
誰家誇孩子學習好,是讓他出家的?”
仰望星空:老趙家在搞文化方面有天賦,從書畫到佛學,跨界輕而易舉。
驕傲的豬豬:這是敵國君主,能出家已經算好的了。
彩雲之南:原來不只有東漢幼兒園,還有南宋幼兒園。
趙匡胤咒罵他好文的兄弟,罵完了才想起來,好像南宋後頭的君主,都是他這一脈的。
夭壽了!
糊糊:“趙?出家後的經歷,漢文史籍中再無記載,但在藏文典籍中卻時有提及。
他法號合尊,曾任薩迦大寺總持,是西藏佛學界的翹楚,四處弘揚佛法,深研佛學精髓。
他翻譯了《百法明門論》及深奧的《因明入正理論》,被藏族史學家譽為翻譯大師。
趙?的結局,只在《佛祖歷代通載》漢文版裡提了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
52歲的趙?忽然被賜死了!結束了他47年的俘虜生活。
元英宗為何忽然把在西藏待了34年的合尊喇嘛翻出來賜死,原因是他寫了一首詩。
也是趙?唯一流傳於世的詩。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
林和靖都知道,梅妻鶴子的創造者,隱居西湖孤山。
我想請人代為傳達我的問候,詢問孤山的林逋,自我離去後,梅花又綻放了幾度?我孤身在此,心已破碎,恐怕此生再難重返故土,重睹家園的芬芳。
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