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清河鎮(第1/2 頁)
天微亮,院中的公雞辛勤工作,一大早便扯著它的喉嚨歌唱。
王晟再被公雞吵醒後就毫無睡意,於是起床,先是從水缸裡掏出清水洗漱一下,後又在院中快走運動。
經過幾日的休息,王晟感覺身體好了許多,過陣子可以嘗試一下更多的健身方式。剛好熱身結束,翻起《三字經》閱讀。一晚過去,細微的知識點已經遺忘,復讀幾遍,再默背,一回神,天已然大亮。
用完朝食,王晟與王文秋父子二人就提著所需物品,前往鎮上。
清河鎮,距離王家村相隔數十里,加上王晟的身體剛剛恢復,王文秋便做主掏了兩文錢,坐了村裡一戶人家的牛車。
這戶人家是外地來的,早年逃難來到王家村,家裡中有釀酒的手藝,又有點門路,定期要去清河鎮的飯館交貨,再購買些原料。這也是趕巧,那戶人家裝完貨後,後邊木板還有空餘,這才坐下。
“文秋哥,你又去鎮上賣山貨啊!”
陶大聰招呼道,又讓王文秋坐到他的身邊。
王文秋點了點頭,順勢坐下。
“之前聽說你那小子快不行了,今天一見還好,精氣著呢!看來是村裡那些八婆胡說八道。”
“是昏迷了一陣子,前幾日醒了。”
王文秋跳過這個話題,說道:“大聰,你知道鎮上哪些地方買這紙筆更實惠些嗎?”
“要我說的話,沒有比雅墨堂更好的去處了,但你要追求實惠的話,還是清清書肆吧。”
“這有何說法?”
王晟在後座聽到陶大聰這麼說,忍不住問道。
“雅墨堂是附屬於江南地區姓錢的大商人錢多多名下,這用料與精細程度自然是我們本地所有的清清書肆無法匹及的。清清書肆的話,是我們劉知府,劉大人,上任後開設的本地書肆,價格低廉。”
“多謝大聰。還是你來往鎮上,才能瞭解到這麼多訊息。”王文秋感謝道。
王晟所用的《三字經》,是王文秋早年間幫村中逃難而來的讀書人起了屋子,王晟抓周,這位讀書人送來的書籍。時局穩定後,這位讀書人就搬離王家村,去往何處也無人知了,王文秋才有此問。
陶大聰拜了拜手,“客氣了客氣了。”
這路程徒步漫長,坐在牛車上交談,沒過多久就到鎮上。
城牆外形沒有高大峻峭之勢,相比於王晟以前看到的城牆還要矮小,斑駁的城牆上爬滿了藤蔓和青苔,石灰早已褪盡顏色。門口站著兩個衙役,檢查來往的行人。
鎮中的住戶有專門的票籍可以透過,外面來的行人、商戶與農戶,則到另一處等待排隊。今日沐休日,周圍有許多的村莊都來清河鎮上買賣物品,雞鴨鎖在籠中“嘰嘰”“嘎嘎”的叫著,熱鬧非凡。
等排到王晟的時候,大概過了兩刻。等衙役檢查過後,三人進入城門就分道揚鑣。陶大聰趕著牛車前往飯館,王文秋與王晟父子兩則先前往集市,準備趁著人多賣點山貨。
清河鎮的集市人頭攢動,聲音嘈雜,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地方。
仔細一聽,原來是一些人在賣著沉甸甸的銅鍋和鐵錘等工具,不時傳來清脆的敲擊聲和喊聲。還有些人在攤上擺自家蒸煮的食物,種類繁多,聞這味道,就知道吃起來滋味不錯。
在這樣的集市裡,煙火氣息和芳香味兒交織著,讓人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熱鬧與豐富,也把他們給凝聚在一起。白天的陽光透過樹梢,照耀了這個角落。
王文秋與王晟父子倆走了許久,才找到一處合適的位置,擺上自家的山貨。周圍都是賣生菜之類的,和著這自家的菌菇、野果、野菜等山貨好賣。王文秋擺好山貨就往那一坐,猶如老僧入定,一動不動,只有人路過此處問了才說價格,語氣也是不冷不熱。
王晟看見王文秋這麼賣貨,圍觀了周圍的人如何售賣,就開始呦呵道:“賣山貨嘞!賣山貨嘞!”
“這怎麼賣?”有位白髮蒼蒼的老奶奶彎下腰,在攤上翻找著,拿起栗子問道。
“六文錢一斤,奶奶,我看你像我家祖母,好是親切,就收你一斤五文錢,你看成嗎?”
“你喊我聲奶奶,哪能不成,全包起來吧,就五文錢一斤,我看也沒多少。”老奶奶擺了擺手,示意不用。
“那不行,五文錢就是五文錢,下次奶奶還吃栗子,還來此處,我和我爹每月沐休日就來此處賣山貨。”
王文秋見交易成了,連忙把栗子裝袋稱重。
“四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