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成功的時候,身邊全是好人(第1/2 頁)
與魏好古不同,范進沒有附庸風雅,追逐詩詞歌賦的條件,范進的本事全在聖賢書裡。
周學道第一次閱覽范進卷子的時候,特地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裡不喜。
“這樣的文字,都說的是些什麼話!怪不得不進學!”
隨即丟過一邊不看了。
過了一會,又忍不住拾起來細細品讀。
半響,才嘆息道:“這樣文字,連我看一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後,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
“真乃一字一珠!”
“可見世上糊塗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這是典型的真香定律後遺症。
感慨之後,周學道忙取筆細細圈點,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由此可見,在文章一道,范進的筆力是極其老辣的,更是具備真才實學,名副其實的。
絕不是被流言中傷的那樣,秀才功名源於試官憐憫。
之前屢試不第,
更大的原因,也許是在於文章作得過於深奧了。
童子試的試官水平有限,閱卷千頭萬緒,不像周學道那樣於四書五經一道造詣深厚,看走了眼。
這才導致范進遲遲不得中秀才,無法出人頭地,蹉跎半生。
打個比方,例如初中生的試題。
假如學生運用到研究生層次的公理定律去解初中的題目,即便是最後得出了正確的答案,閱卷老師水平不夠,知識不夠豐富,閱卷不夠仔細,看得一頭霧水的話,多半也會給出錯誤的批改,進而扣分。
二人聊了一會兒,魏好古苦笑著說道,“範兄你是不知,聽說我惡了周學道,家父對我那可是橫挑鼻子豎挑眼。”
范進道,“周學道乃是愛才之人,心胸豁達,魏老爺子多慮了!”
魏好古隨意擺手,“我倒是無所謂,主要是我爹發愁。”
隨意拿起一個蘋果,袖子擦了擦,魏好古咔咔吃起來,隨意的就像是在自己家一樣。
范進也歡喜他隨意自在。
但從保持人設的角度出發,他還是勸道,“魏叔父說得也在理,你個泥猴兒,也該把心思放到舉業上了。”
“若是用心,舉人功名於你而言,又有何難?”
魏好古於讀書一道,頗有天分。
魏家在南海縣,更是傳承數百年的世家。
聽說南宋時期,魏家祖上還出過進士,在元時也曾出過舉人。
本朝的話,魏好古的祖父也中過舉,只是早逝。
魏好古的父親魏文謙由於天資有限,屢試不第之後,便將希望寄託在魏好古身上。
這種思想十分正常,有點類似於愚公移山,有底蘊的世家,基本上都是一代接著一代死磕舉業。
對於百姓而言,天底下沒有比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更大的誘惑了。
在范進看來,於讀書一道,魏好古絕對是頗有天分的,如果捨得下苦功,沉澱幾年,再有幾分運氣的話,舉人功名應該還是有機會的。
一位舉人,已經足以庇廕一族。
偏偏,這一切遇上了性子跳脫的魏好古,根本就坐不住。
屁股一沾板凳,就跟坐上了沾染辣椒水的老虎凳一樣。
與此同時,魏浩古對於四書五經,也不甚喜好。
反而熱衷於追逐詩詞歌賦、附庸風月,迎來送往,商業交際。
這一二十年來,魏好古雖然在科舉一道上成就一般,但魏家的生意卻被他打理得蒸蒸日上,產業擴充了近一倍。
關於魏好古待人赤誠、仗義疏財等方面,在南海縣更是有口皆碑。
魏好古嘴角掀起一抹弧度,無奈苦笑道,“自家人知自家事,我就不是那塊料,見了四書五經,就跟看了天書一樣!”
“牛嚼牡丹,大概說得就是我吧”
范進沒有再勸,人各有志,何必勉強。
即便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朝代,也沒有說舉業不成,就沒法活的說法。
“若是我能像範兄那般堅毅便好了”
魏好古是屬於那種生性好動,不願苦讀。
但又偏偏欽佩范進這樣百折不撓的人。
在很多時候,都把范進視為兄長看待,尊敬有加。
二人促膝長談了一番,魏好古拜訪完範母,用過午飯,便留下賀禮,提出告辭。
范進挽留了一番,見暮色將至,擔心道路難行,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