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生命的意義》(第2/2 頁)
“全文是以什麼為順序,誰來回答?”班主任問道?
沒有人回答,汪海峰舉起了手,站了起來,道:“全文主要以保爾蹤跡為順序,從松林、監獄、醫院、廣場到目的地烈士公墓為順序,寫保爾瞻仰烈士公墓的所見所聞。”
“很好,坐下。”班主任點點頭,拿起課本接著分拆了起來。
“……一圈蒼翠的小樹。陡坡外高聳著挺拔的青松。谷地裡滿鋪著如茵的嫩草。”主任講到這裡,停了一下,接著說到,“注意這裡的環境描寫,‘高聳著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與開頭的‘冷冷清清的街道’、‘從前的監獄,是用陰森森’形成鮮明的對比。”
“‘……只有松林輕輕地沙沙作響。田野裡復甦的大地散
發出新春的氣息。’新春的氣息,反映蘇維埃政權畢竟勝利了,嚴冬過後,大地回春,另一種氣氛是充滿生機的,欣欣向榮的,作者運用兩種環境描寫來體現出來。”
“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鬥爭。”班主任讀道,接著看向大家,問,“這裡的‘虛度年華’跟‘碌碌無為’都是表示一個人沒有作為,它們有什麼區別?作者為什麼用‘虛度年華而悔恨、碌碌無為而羞恥’?大家有沒有想過,誰來說說?”
“好,汪海峰,你來說這兩個成語他們的區別在哪”班主任看到又是汪海峰舉手,高興地說道。
“虛度年華意思是指一個人白白地度過年歲;碌碌無為意思是指一個人平平庸庸,無所作為。作者用虛度年華來形容悔恨,表達一種回憶過往虛度的光陰感而深深地自責,碌碌無為來形容羞恥,表達了對過往的所作所為平平庸庸,面對敵人的壓迫不敢拿起武器反抗侵略,只顧著自己苟且地活著,因自私而感到羞恥。”汪海峰結合全文背影,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回答得非常好,可以看出,汪海峰同學的語文基礎非常紮實,能寫出《人世間》不是偶然的,羅馬不是一天蓋成的,同學們,大家要向汪海峰學習。”
這兩個成語可不在學習範圍,老師是臨時抽的,汪海峰能夠回答得這麼完整。
前面的同學紛紛向汪海峰投來羨慕的目光。
現在第一次測驗過,汪海峰以平均95分的成績排名年級第一,這麼高的分數是開校以來沒有過了。
班裡的同學們對汪海峰打心裡敬佩。
現在聽到汪海峰分析得這麼透,有點老師講課的影子。
汪海峰很得意了美美地享受了一波同學們投來的羨慕、佩服的目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