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楚暮說不上有教學理想,只本著一個極簡單的道理做事 : 受人錢財,替人消災。既收得家長的錢,就做到最好,盡他所能瞭解每個學生的性情志向,找教材時就用一些較有趣的 : 這學生平日喜歡打機,便找些關於遊戲的研究與文章 ; 那學生平時看瓊瑤,教她中文時便多用經典愛情小說。這一路下來倒是楚暮學得最多,記了許多英文生字不說,連他平時少看的三國跟張愛玲也看了不少,數學公式也是每條都記得。像楚暮這種讀文科而揹包有計數機的大學生,應該不多。
以前楚暮常常想 : 他既有機會教人,自不可誤人子弟,必須導學生向正路,叫他們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多注意國家大事,不能只漂流於這個無根的社會里,做一團任意東西的廢物。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去教一箇中三學生中文,細意找了四五篇文章,叫那學生分辨每篇文的風格與優劣。
「你覺得這兩篇文的風格有什麼不同?」
學生啞了。
「你較喜歡哪一篇?」
學生的黑眼珠滾了滾,膠在楚暮臉上,像個沒有生命的公仔。
只補了一課就沒下文。楚暮第一次替人補習,就被家長退貨。是的,退貨。他於是檢討自己有何不足,改善品質,發覺補習原來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 : 去到學生家裡,坐下來,講不多過十句閒話,拿出練習叫學生做。做完,核對答案,講解錯誤。講完,拿兩篇文章,叫學生立即看,在每段最重要的句子底下劃直線,講解文章大要。
完。
不知為何,這樣做就會自然提升學生的成績。有練習就行了——其實學生有動力自行去找練習,做完後自己對答案,也能想得通,然而這一代的學生就是要僱一個比他優秀比他年長的人回來。學生要知道這個被僱回來的人所說的話全部正確,安然接受對方的灌輸,叫他們做什麼就做什麼。無憂無慮,因此無新意,但這也意味無意外。到時候學生自己成績沒進步,又歸咎於補習老師,再換一個人回來就算了。
因此,學生所需要的並不是楚暮這一個人,而是楚暮所能提供的服務——而這種服務並非楚暮專能提供的,只要給得起某個價錢,就能請到人回來。同理,沒有一個學生對楚暮而言是特別的,只要對方出得起一個價錢,就能請楚暮來為他補習。金錢促使現代人的每一次相遇,不再有邂逅,不再有緣分——假如緣分不能夠被定義為金錢。
大家之於大家都不再是獨立的人,大家都是可被替代的,如同官僚體系不會因一兩個官員的死亡或退休而崩潰,只要輸入源源不絕的新血,體制就會繼續運作。體制一日不被推倒,便會一直存在下去,得到永生,而它的永生得力於人類有限的生命。
這個時代,能活得下去的,不是人,是人所創造的機器 ; 不是你或我,而是曾有你我於其中的大體制。
這就是一種理性的運作,這並非人治。人必須由制度管理,若由人類自己作主,就非理性,就是人治。其實制度本身也是人所想出來,不知為何歷經千秋後,制度不再有人性,它因為無盡的壽命而成為了無法消滅的魔物,以一個灰灰白白似有似無的影籠罩著世人的生活,使你或多或少感受到它的影響。
——楚暮捧著好幾本書走出重重書架時,就是思考這些平時無聊才想的問題。有工作在身時不能無聊地花時間,故這些東西平時很少想。到工作完了,人也沒精力,只想快快上床睡。經過一個流動矮木架時,驚見包曼所寫的《液態之愛》,這是一門必修課的指定參考書。或許是剛開學,大家也未有心情來借書——若楚暮不是要借書回去做教材,也斷不會在開學不久就來大學圖書館——他拿起這本《液態之愛》,連書背的簡介也沒看,就借回去。這書既是指定參考書,日後必有用處,就趁現在有空時看完。
(TBC)
===========
☆、《朝秦暮楚》12
…更文
========
在流通處排隊排了十分鐘才借到書。一去到校巴站就送車尾,等下一班又要花上十分鐘,倒不如徒步下山。楚暮行得極快,一邊行一邊食麵包 : 昨晚八點幾下去買的,十元三個豬仔包。每天的午飯則是早上楚暮自己起床做的,時間不足時就炒個火腿雞蛋,最重要白飯多。菜的份量不重要,飯吃得少就不能支撐到六七點,因此楚暮的飯盒菜很少,飯至少有兩碗。雖然帶午飯意味他要晨早六點半起身做飯,可這能大大減省伙食費。
楚暮對食的執念很大。每當他進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