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建築物,也是母星上最吸睛的人為建物。
假使你遠遠望去,塔不像塔,倒像有尖頂的山巒,因為你在雲霧裡看不到塔的根基,只能看到尖頂和一層層的側面。葛利路說的「塔」是他自己住的塔,簡稱「住塔」,但許許多不同功用的塔合起來,才是母星居民口語講的「塔」,他們也的確是住在「塔上」,所以葛利路沒說錯,但他沒說完整。
壯碩、高聳、不可侵犯——是主塔給非母星居民(外星人)的形象。
主塔的外牆以透明材質建成,從內往外,透明採光,從外往內,則會隨光線出現不同角度的折射,塔內有根「主幹」,支撐塔頂、並深入地心,粹取能源——就像人類的紅樹林枝苗,插入水中,吸取養分。
攀附著「主幹」,塔內另有高度不一、大小不一的塔,為功用建築,外觀自然就不透明瞭。以主塔來說,它是集合決策、軍事和政府機要的重地——議會就位於主塔,掌控主塔和整個民族,因此有人便將議會與主塔劃上等號。
就像白宮與華盛頓特區。
在主塔四周,群聚類似外牆為透明包膜的巨塔,高度比主塔低,塔內也有「主幹」和各式各樣的大小塔,宛如一座城市,為公民的住宅、學校、上班的場所和民生設施,生活機能完善、能源系統獨立,他們以建造的時間順序編號命名,為一號塔、二號塔、三號塔……
與主塔作為行政特區,明顯劃分。
就像除了華盛頓特區,還有紐約、洛杉磯、上海和臺北市,差別是,紐約和上海人擠人,但巨塔內的人口並不稠密——人口問題是另一個新議題,我們以後再談。
不像人類,人類的塔是由下往上發展,例如,你必須坐電梯,從一樓搭到一百零一樓,一樓是人類的「地面」;但對他們來說,是先降落在第一百零一樓,再搭升降系統從第一百零一樓下到一樓。
當然,樓層只是個比喻。
有些塔的降落臺是頂樓,有些在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處,他們對樓層沒有特別劃分,因為一個透明巨塔的面積有如一座城市,塔內的結構也很複雜,但有一點和人類的觀念類似:越高的地方越好。
就像大老闆的辦公室喜歡設在高樓層,對挑選住宅用塔時,越高的塔、和位於越上層的塔,房價越貴。
這也是為什麼葛利路會說,每種生物都會發展出適合該體型的建築物。
他們是一個習慣高空的民族,塔狀建築方便他們飛行起降。
但他們也不是會浪費空間的民族,他們另有打通隔間、供雙腿行走的區域,像托里的實驗室、辦公室這種地方,就不是單個塔型建築,而是設在塔內,和人類一樣有天花板、有「房間」的概念。
因此,在適合雙腳行走的地方張開翅膀飛,被視為不妥當,就像人類小孩得學會不能在餐廳裡亂跑嬉鬧,他們的小孩也得學會不是塔內每個地方都能用飛的。
那主塔和附近的塔——就是「塔」以外的區域,是什麼?
他們的生活和人類相反,人類仰賴地表,人類的家畜、農作物都養在地表,他們卻和地表有一層距離——那他們的「地面」長什麼樣子?
人類可能很難相信,許多公民不曾接觸到母星的「土地」,因為他們雙腳踩踏的,最低仍是塔內的「地板」。
為什麼?
也許沈書枋的直覺猜中了,他們的母星,出了什麼問題。
第一章 塔 02
為什麼?
也許沈書枋的直覺猜中了,他們的母星,出了什麼問題。
2。
葛利路飛回母星後,就被帶往主塔——這就像你搭國際航班回國,還沒回家休息,就被要求進辦公室。
疲勞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也由此可見,議會的「召見」有多緊急。
葛利路和「護送」他的兩位綠髮天使在主塔降落,模樣狼狽。
衣不蔽體的女人很生氣,但不是因為感到羞恥,而是氣母星的科學家沒用、也氣人類的衣服材質等級低。
「我該殺光他們!」女人打了個噴嚏,翅膀蓋下來,擋風。
母星和地球一樣,高度越高越冷,各個巨塔的透明保護膜,某種程度上也是為調節塔內氣溫,使之舒適宜人,但他們現在還沒進入保護膜裡,恆星散發的光熱被擋在雲層外,陰冷爬上了面板。
「冷靜,妲莉雅。」男人勸說。
「我已經夠冷了!」
三人收起翅膀,走進建築物。
像人類需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