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比干終於學乖了,知道為了老師的健康著想,很多事不能對他說。
侍御宣佈大王臨朝,商容和比干連忙站回各自的位置,隨文武官員齊賀:“萬壽無疆!”
受德坐上九間大殿正前方的玉座:“有事宜奏,無事散朝。”
掌管農業的小眾人臣出班奏道:“臣啟奏:近日來朝歌附近農田屢遭象群踐踏,莊稼多被破壞,兼之羑里罪犯劇增,農田缺少勞力耕作,恐怕來年的糧食會歉收。”
“大象破壞莊稼是老問題了。”受德習慣性地用指節扣著膝蓋。中原地區氣候溫暖,多是森林沼澤,野象成群。以前受德還是王子的時候,十分喜歡跟著帝乙獵象,直到登基,才知道大象的破壞力有多大。大象多是群居,所到之處拔樹平地,弄得一片狼藉,有時在森林裡找不到食物,就會到人類的田地來找東西吃。大象雖是吃草的,卻因為個頭太大,幾乎沒有天敵,只能靠火來驅趕。但是火只能嚇走象,無法徹底消滅這種害獸,最後不過是救了這裡苦了那裡。萬一大象受驚亂跑,撞壞房子和柵欄,踩死牲畜甚至人,造成的損失反而比任由它們糟蹋莊稼更加嚴重。
受德沉吟半天才開口:“大象的問題,我們再想想辦法。如果糧食實在不夠,暫時行禁酒令。用糧食釀酒太浪費了,先保證米糧供應再說。”
禁酒?朝臣們面面相覷,顯然很捨不得如此享受,但是大王有令,他們也不敢不從。
受德想了想,突然想到小眾人臣提出的另一個問題:“不過羑里的罪犯突然大量增加是怎麼回事?”
“回大王。”掌管禮儀的大宗伯出班,“這些刁民見貴族用箸,也予以效仿,實乃大不敬,自當嚴懲,只是……”
“混賬!”受德一聲怒喝打斷他,“孤發明箸,就是為了方便天下人進食。哪有隻準貴族用箸,不準平民用的道理?百姓眾人用箸,說明他們覺得用箸吃飯方便,這是好事!再說用箸禁得了嗎?金箸銀箸是箸,隨便折兩根細樹枝也是箸,照這樣抓下去,乾脆把整個大邑商的百姓全都抓了算了!到時候誰耕地?誰種糧食給你們釀酒,供你們享用?!”
“大王息怒。”群臣跪了一地。
群臣的反應反而是給受德的怒火上澆油:“先朝丞相傅說就說過,罪犯多,說明王法苛刻。昔成湯網開三面,只捉自投羅網之人,被後人贊為‘湯德’。你們倒好,因為區區一雙箸,就抓得羑里人滿為患,與成湯所批評的一網打盡的方式有什麼區別?罪犯多,說明是孤失政。大宗伯為了一雙箸,就大舉抓捕百姓,是要天下人都以為孤是夏桀再世嗎?”
“臣不敢。”大宗伯嚇得秫秫發抖,“大王……”
“所有因用箸而被捕的犯人全部釋放。大宗伯巧立名目,濫施邢典,死有餘辜,即刻斬首。”
“大王……”大宗伯被武士拖下去,還不住叫喊,“大王,臣一人死不足惜,只可憐大王竟容忍卑賤之人僭越於貴族之上,還為此誅殺老臣。如此下去,國將不國,只怕大王真的會成為我大邑商的夏桀。大王……”
這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學會做事別那麼偏激呢?眼看著大宗伯就要被拖出九間大殿斬首,比干轉身出班:“臣啟奏:大臣乃君王股肱,不可亂斬。大宗伯雖行事欠妥,卻是出於維護高下尊卑之分的好意。萬望大王看在他多年以來為大邑商盡心盡力,饒他一命,臣願為他作保。”
如果是別人這麼說,受德肯定把這人一起拖出去砍了,可是說話的偏偏是比干。受德深吸了好幾口氣,才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亞相有何高見?”
“臣以為箸在民間氾濫,此舉如治洪水,宜疏不宜堵。大王可下旨,世間之人皆可用箸,但惟有王公可用金箸,伯侯可用銀箸,各藩王可用玉箸,其他貴族可用銅箸,眾人、奴隸只可用骨箸、牙箸、竹箸、木箸,以示貴賤之分。下賤之人用高貴之人的箸,可按僭越處置。”
受德想了想,看向大宗伯:“大宗伯以為如何?”
“大王,臣以為亞相所言極是。”大宗伯畢竟還是怕死的,此時看到了活命的機會,絕沒有反對的道理。
受德又掃視了一眼九間大殿:“眾卿家以為如何?”
商容也出班:“臣以為,亞相此諫甚善。”
既然是亞相的主意,丞相也同意了,群臣也沒有反對的意見。
“那就按照亞相說的做。”
百官齊贊:“吾王聖明,奉天承運,萬壽無疆!”受德卻感覺像吞了一隻蒼蠅一樣噁心。
*****
下朝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