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皇薔簿駁墓鄄熳旁�骶�納襠��蹋�馱諫硐巒醭�匾庖頻介角暗囊巫幼�隆�
包拯與袁西經一番客套後,視線便一直停在觀察袁西經臉色上。憑藉他多年經驗閱人無數,他相信自己的直覺和判斷。
此人相貌平平似乎眼中並無太多自己預想中對戰事的擔憂,有的只是對於眼前狀況的疲乏,似乎在自己到來之前只是在等待京城中的命令再無太多作為。外面計程車兵也因他無所動作而顯得萎靡不振。難道,這人就是白玉堂身邊的第一副將?能坐到如此位子應該有所過人之處,但看他面貌實在普通,除了身上帶著常年征戰所特有的粗獷,怎麼看來也只是一名善勇殺敵的將士而已。
他,真的能不辜負自己所望嗎?
袖中他半路上就已經拆封的金令箭忽然就像一團火焰,燒得他幾乎藏不住要穿出袖來。
大宋的律法,一條條耳熟能詳。白紙黑字金科法典,為了維護這部法典的威嚴,他一次次把皇親國戚,把自己的家人送上無情冰冷的鍘刀。開封府大堂的青天紅日前,已不知被多少鮮血把原本青色的地磚也染成了暗淡的赭紅色。
鐵面無私從不放過任何一個犯罪之人,無論罪之大小無論身份如何,他都能依據早已銘刻在骨血中的鋼鐵律條判罰的公公正正。從未錯判,從未漏判。不放過一人,不錯殺一魂。
青天之名,他從未辜負。這青天之名背後,也是從未辜負的皇上的信任,正是因為信任他,正是因為相信他,相信他為了公理不畏懼任何強權,甚至連自己親侄子也能毫不猶豫的送上鍘刀鐵面無情。
他真的能無情嗎?年輕的時候有點初生牛犢的勇勁,進了開封府壓在肩上的,則是無數的重擔和百姓殷切的希望和皇上給予的重託。一把上斬昏君下斬讒臣的尚方寶劍握在手中,別人看在眼裡也許覺得會是多麼威風是皇上眼前的紅人……但古語有云伴君實則伴虎,數次觸怒皇帝,恐怕就算他現在官拜丞相但仍必須如履薄冰。皇上,已然不再是當年會全心信任自己的那個少年皇帝,而是已經成長為一條能將自己深藏於淵的蛟龍。
這些年來,剷除對天子之位窺視已久的襄陽王,收復國庫后皇帝的一門心思就都放在瞭如何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戰役中。連年來邊關征戰不斷,大宋天朝表面看似富庶但實則能安居樂業的也只是中原一帶的百姓而已。邊關的人民時刻處在水深火熱中,朝中主戰主和的大臣幾乎已分成涇渭分明的兩派。
而皇上的打算,恐怕還是主戰吧!這一趟表面上為議和,實則卻是尋找遼國的突破口與拖延時日,麻痺遼國的視線讓他們看不到大宋國境內正在集結的大軍和糧草。這所謂的修復澶淵之盟,卻不過是撕毀盟約的前奏。
令箭……令箭……,手中的令箭短得只是讓人藏在袖中而已,包拯此時卻覺得它重比后羿弓中的殘箭!他一生唯一的一次自私,卻必須讓他用粉身碎骨來換嗎?身死骨碎又有何懼,生不能帶來死後又能知多少人間事。
但是這樣的命令,這樣的囑託,皇上給他的不單是一根短短的金翎令箭,給的,更是他包拯生命中的一座五指山!被壓在這重擔下,他如何有通天之能去化解?三年前的無光之夜他已經親手將那個孩子送上一條沒有回頭的死路,今天,在這裡,為了大義,難道他還是要負了他,將那個全心信任自己的孩子再次推向無間地獄!?
一時間包拯只感覺到那枚令箭要焚燒自己猶如阿鼻地獄,眼中射出無數痛苦光芒,雄渾的身軀也在這痛苦下發出他自己都不曾發覺的細微顫抖。
袁西經見包拯坐下後一直未曾說話,只是用一雙充滿厲色的雙目打量自己,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
莫非,是自己之前收到的聖旨?
上面不但囑咐自己要做好萬全的準備接應包拯和協助他到達遼國,以不負此皇命重望定不能讓這次和談出任何差錯。在那蓋了朱漆大印的絹帛上,還將臨陣脫逃的白玉堂欽定為朝廷欽犯予以通緝。
自己密報上去後會有這樣的結果,不是早就應該預料到的嗎?但卻在接到這樣的命令後,卻猶豫了。甚至把聖旨後半部對與白將軍的通緝壓下來並未對軍中的兄弟公開,他們至今還以為白大人只是失蹤而已。這紙終究也包不住火,包拯的神色莫不是對自己違抗聖旨的事有所察覺?於公於私,他都犯了欺君之罪。
但密軍統領尚未發現自己私下裡的小動作的時候,包拯卻就已經察覺?那麼,他就不單是有青天的美譽,甚至真如民間所傳能判陰陽審鬼斷冤?
這等荒謬傳說豈可信之,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