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那可算是再好不過了,他還可以聯絡李庭芝大人隨之呼應,定然能給元軍以沉重的打擊。
“大汗已經准許您呆在我府內,我也不會為難您做不情願的事,我們暫時不會離開大都的。”他請呂文煥來探望孟昕其實是另有一番意圖的,他想側面的瞭解這個儒將的想法,但似乎這個人只是過度的思念故鄉和親人罷了。
他不敢承認這是孛兒只斤。嘎爾迪為了保護自己所做的努力,因為他並不需要這種過度的保護。要是讓他充當呂大人那樣的“開路先鋒”他定會平靜的獻出生命。
“一切都聽從將軍的安排吧。”他說完便低頭喝酒,但酒杯沒碰到唇邊,就讓蒙古男子抓住了手腕。
趙孟昕不解的望著對方:“怎麼?”
“我曾坦言對您懷有傾慕之情,您是否也能將內心的想法明白的講出來?”他很清楚趙校尉並不是心甘情願的留在自己身邊的,即便如此,他依然希望此人能有話直說,這種不明不白的狀態只會讓他覺得眼前的人就像個煙花柳巷內賣春的娼妓,他們之間發生過的事只不過是逢場作戲罷了。
“若是我都講出來,恐怕就活不到今日了。”趙孟昕甩開他的糾纏,將辛辣的大酒一飲而盡。雖然身體早已恢復如初,但心中的傷痕卻無時無刻不在隱隱作痛。
“我把您當作朋友,朋友之間可以無話不談。”即便校尉說出諸多“大逆不道”的話來,他也會裝作沒聽到的。
“作為臣子趙某自然是想回到宋國的,這是人之常情。”或許是他喝了酒,總算是講出了一句肺腑之言。
嘎爾迪無奈的嘆了口氣:“唯有此事,我無能為力。”
“所以,我便不講了,說出來也只會讓您徒增煩惱而已。”他現在猶如朝廷欽犯,是被蒙古韃子軟禁的人質,一旦時機成熟,他也會被元軍當作籌碼扔出去。
嘎爾迪禁不住摟住了他的肩膀,低聲說道:“只要我活著一日,都會竭盡所能的保護您。”可他就是怕這個人哪天便會莫名其妙的消失不見,倘若這天真的到來,他寧可親手玉碎,也不會讓他人了結趙孟昕的性命。
作者有話要說:
☆、斬斷龍脈以絕後患
出場人物:
劉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臺市)人。曾祖於金朝時在邢州任職,因此移居邢州。蒙古王朝滅金後,劉秉忠出任邢臺節度府令史,不久就歸隱武安山,後從浮屠禪師雲海遊,更名子聰。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他與雲海禪師一起入見,忽必烈把他留在身邊,商議軍國大事。即位後,國家典章制度,他都參與設計草定。拜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改名秉忠。此人精通術數,能掐會算,曾負責元大都的設計和建造,是郭守敬的頂頭上司。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元朝的建立者。是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蒙古尊號“薛禪汗”,他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於天下”。孛兒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朝。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鄰國,但多遭失敗。在本故事中,主角嘎爾迪便是他的親侄子。
第二天晌午,大元帝國的皇帝忽必烈用了午膳之後,就在御書房召見了老臣劉秉忠。
坐在龍座上的忽必烈邊飲茶邊問:“太保今日來見朕所謂何事?”
“回陛下,微臣收到訊息說三月初一的深夜有人在許昌見到神龍布雨,所以特來稟告陛下。”劉秉忠是個生於淪陷北方的漢人術士,對於南方的漢人感情並不深厚,對他而言面前的這位九五之尊才是他應該效忠的真龍天子。
忽必烈蹙蹙眉,板著臉問道:“神龍只是奉上天旨意降雨而已,太保認為呢?”
劉秉忠伺候忽必烈不是一天兩天了,自然知道聖上的講話習慣,總是說半句留半句,後半句往往要做臣子的來回答。
“回陛下,微臣夜觀天象,發現江淮兩岸尚有龍脈留存,就是這龍脈之靈氣吸引了神龍現世,神龍現世對我大元來說並非吉兆,要速速找人尋龍脈,並將此脈斬斷,才能保我大元江山社稷千秋永存。”雖然他也知道天道輪迴乃不可違,但身為萬物之靈卻有著不屈服,不肯認命的執念,輔佐大汗這些年來,受到了皇上器重和讚許讓他對這個坐在龍椅上的男人唯有湧泉相報,哪怕為知己者而死也心甘情願。
忽必烈望了望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