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3 頁)
僅匪夷所思,也只會把愛簡化為一連串的等式。心理學家試過這種做法,這聽起來只讓人覺得愚蠢、含糊。幸好人類的內心並不科學。
不過我並不認為心理學不需要科學作為基礎。心理學的若干分支領域明顯借用了化學、生物、物理學的技術,其中以神經心理學最為明顯,例如坎德爾的海蝸牛實驗。我一開始寫這本書時,以為心理學實驗的動機必定離不開對人性的探究,而且都要經過分析探索的歷程,逐步匯出具有科學性質的結果。然而事實卻不盡然。
實驗心理學分為兩派,一派強調身體實驗,例如,20世紀初的莫尼斯、20世紀末的坎德爾,另一派則喜好探究社會與認知現象。我們執著地探索神經元的傾向由來久矣,研究人腦的風潮持續了整個20世紀,只是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議題罷了。
邁入21世紀,那些像米爾格拉姆、羅森漢、費斯汀格這類與生理無關的實驗是否會被排除在主流之外?實驗心理學會全然以神經突觸為研究物件嗎?坎德爾相信,新世紀到來,腦部生物學終會涵蓋其他心理學的分支,主導所有相關的研究。他相信我們終會發現所有事物的神經本質,如果能發現這種物質,心理學將可擺脫偽科學的名聲,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我相當期待那天的到來,因為無限可能將隨之產生。要是我們知道是哪些神經元素導致服從、愛、悲傷、強迫等情緒反應,我們就能改造人類的心靈!也許心理學會繼續發展,甚至可精準地掌握哪些潛在的活動可以引發特定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從而讓人們臉上浮出笑容,我們會樂於見到這種景象成真嗎?我們未必想對自己從頭到腳的各個部位都瞭若指掌。因為,這樣一來我們還能探討什麼呢?羅素寫過,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我們具有質疑的能力。
當然,我們隨時都有新問題,至少我們還可以探討為什麼自己會毫無疑問,這種心理狀態有什麼意義。兜了一圈,我們又回到哲學領域,這是心理學無法逃避的宿命。不管新的實驗採用多麼高深精密的科技,我們都無法逃避人心自有的神秘幽暗之處,我們只能帶著這些不可知的成分前行,尋找答案,尋遍各種可能。我們在生命中感受情緒,努力付出,看到人心的冷漠、健忘與愚昧。每個人都努力活出自己,每段故事都值得深思。
★★嚴正宣告:
本書籍是網路收集而來,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請不要使用在商業用途,如果您覺得我們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
我們會盡快去掉您認為侵權的書籍,謝謝支援!!
書籍簡介:
宣告:本書為(。),以上作品內容之版權與本站無任何關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