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1/4 頁)
可在有的人的意識裡,全世界無產階級首要的任務,就是“武裝保衛蘇聯”,使蘇聯不受到傷害,怎麼能希望日蘇開戰,把禍水引向“階級祖國”呀?
方未艾老人說,1934年他在海參崴列寧學院學習時,認識個姓王的南方人,“中東路事件”期間,曾為蘇聯紅軍搞過東北軍的情報。這個人說,作為黨員,他必須執行黨的指示;可作為中國人,他心裡實在不好受,甚至想自殺。
1934年初,由7軍前身饒河工農義勇隊改編的東北國民救國軍1旅特務營,在攻打虎林縣虎頭鎮時,營長金文亨和2連長樸英根負重傷。立即套上馬爬犁,越過冰雪覆蓋的烏蘇里江,將兩人送到對岸的伊曼城,請蘇聯醫生救治。
那時管越境去蘇聯叫“過蘇聯”,這是邊境居民“背背”背出來的語言。義勇軍抗戰失敗後,馬占山、李杜、王德林等人都“過蘇聯”了,然後轉道從新疆回國。對於這個除了自己的祖國外,應該是最熟悉的國度,他們在感情上可能格格不入,但他們知道蘇聯是日本的敵人。而從游擊隊到抗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過蘇聯”,則是奔“階級祖國”去的。
不知道出現在中國戰場上的蘇式飛機、大炮,是不是要錢的,而且還掌握在國民黨軍隊手裡,那也是支援了中國的抗戰。對於八路軍、新四軍,特別是近水樓臺應該先得月的東北抗聯,蘇聯是否援助了什麼武器裝備?筆者看到的資料從無提及,採訪到的老人都說沒有。而從游擊隊始,凡是“過蘇聯”的武裝人員,越境後一律繳械,能回來的一般會發還武器。“諾門罕事件”後,還會配發幾枚日式手榴彈。抗聯退到蘇聯後,派回國內為蘇聯執行偵察任務的小部隊,還裝備了電臺。這算是援助武器裝備了?
周保中、趙一曼、陳榮久、李延平等人,都是從蘇聯學習回來的。抗聯陸續派往蘇聯學習的官兵,無論畢業後被王明、康生派去了哪裡,蘇聯黨都為中國黨和軍隊培養了許多人才。而因地理關係受益最大的,是與“階級祖國”一江之隔的7軍。從軍長到士兵,重傷重病,就“過江東”。7軍人數不算多,倖存者在2路軍中卻是多的,這也是個因素。
蘇聯對抗聯的幫助、支援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應該說還是精神上。
一些老人說,抗聯打鬼子,那是打得過要打,打不過也要打,寧死不當亡國奴。但是,有了蘇聯就不一樣了。都是共產黨,信一個主義,蘇聯一定會幫助咱們,蘇聯又那麼強大,一定能打敗小日本。在支撐抗聯抗戰到底的理想、信念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山林隊和一些山林隊改編的隊伍,跟咱們的區別之一,就是不明白、看不到這一層,容易動搖。
王鈞老人說,1939年夏天后打的大仗、小仗,口號就是支援諾門罕。我們打訥河縣城,一個重要原因是車站上堆積許多軍用物資,都是運往諾門罕前線的。當時那邊戰事已經基本結束了,我們不知道。知不知道也得打呀!
抗聯每消滅一個鬼子,就少一個魔鬼進關,對蘇聯的意義也是一樣。——雖然關東軍最終並未北進蘇聯,而是將其精銳南下調往太平洋戰場了。
1931年11月14日,即“九一八”事變56天后,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宣告不干涉滿洲問題。
12月31日,李維諾夫向為就任外相正在歸國途中的日本駐法國大使芳澤提議,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
1932年10月14日,蘇聯允許日軍在中東路蘇聯管轄段進行軍運。
1935年3月14日,“滿洲國”在海參崴和伯力設立“領事館”。
3月23日,正式簽訂關於讓受中東鐵路協定,日偽以1。7億元的價格,獲得全長1700多公里的中東鐵路及其附屬財產。
一些老人說,那時我們上隊、沒上隊的,在鄉下種地、打仗,哪知道這些事呀,上級領導可能知道,起碼滿洲省委應該知道,可知道了又能怎麼樣?
對於李維諾夫那個主動示好的提議,日本把蘇聯晾了10個多月,才輕慢地予以拒絕。1937年初,蘇聯再次提出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又被日本冷冷地回絕了。而早在1933年末,關東軍即開始擬定《對蘇作戰綱領》,1938年又制定了《八號作戰計劃方案》。設想1943年對蘇開戰的計劃方案,分為甲、乙兩案。甲案是在東部東寧、虎林一線正面發起總攻,北部黑河一線正面同時採取攻勢,切斷西伯利亞鐵路,佔領蘇聯濱海地區。乙案則是東守西攻,以主力指向海拉爾一線正面,殲滅後貝加爾湖蘇軍主力,佔領貝加爾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