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進而超越現實,固守心中的寧靜,始終不放棄心中的目標。
把握現實,就是要徹底瞭解現實中的一些能誘使自己放棄目標的物和事,從而找到應對的方法,遠離或掙脫這些誘因的束縛而超越現實,從容自若的實現自己的理想,直至成功。
這些誘因主要存在兩個方面:內在誘因與外在的誘因。有時這兩種誘因之間又存在著一定的必然聯絡,無法分離說清楚。
內在誘因包括:如何處理感情的能力,怎樣控制情緒,抗干擾的能力,與在工作中、事業上、生活裡的壓力承受能力等。
外在誘因包括:面對誘惑的定力,再不可抗力前冷靜的處理能力,面對威脅時的鎮定力等。
人是情緒化的高等動物。每個人無論在做什麼事情,都很在程式上受到情緒的影響或左右。當一個人受到打擊或中傷時,都會產生憤怒、激動、恐慌、害怕等情緒,事後又感到,失落、無助等消極情緒。這些情緒作用到工作中、事業上、生活裡,從而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工作不順心,難以承受壓力,事業不順利,生活不快樂等,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人也是非常容易受慾念控制的:各種慾望之中,貪最傷人。在這個以經濟為中心的社會中,金錢的誘惑,最能使人迷失方向。金錢是生活之源,既可以讓人生存,也可以腐蝕掉一個人的靈魂。因此,錢又是窺視人格的一面鏡子,既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卑微,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高尚。
有這樣一個故事:所羅門時期的某個安息日,有三個猶太人來到耶路撒冷,他們由於身邊帶錢過多不方便,大家商議將各自帶的錢埋在一塊,然後就出發了。結果,其中有個人又溜回來,將錢偷偷地挖走了。
第二天,大家發現錢被盜了,便猜想一定是自己人所為。但又沒有證據是哪個人所為,於是,三個人便一起去請求素以斷案英明著稱的所羅門那裡請求仲裁。
所羅門瞭解事情經過後,沒有急於問案,反而說:“這裡正好有道題解不開,請你們三位聰明人幫忙解決一下,然後我再為你們裁決。”
所羅門先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姑娘曾答應嫁給某男,並訂了婚約。但不久以後,她又愛上了另一個男子。於是,她便向未婚夫提出解除婚約。為此,她還表示,願意付給未婚夫一筆賠償金。但這個男青年無意於賠償金,痛快地答應了她的要求。但是不久,這個姑娘又被一個老頭拐騙了。後來,姑娘對老頭說:“我以前的未婚夫不要我的賠償金就和我解除了婚約,所以,你也應該如此待我。”於是,那個老頭也同樣答應了她的要求。
講完故事後,所羅門詢問道:姑娘、青年和老頭,誰的行為最值得讚揚?
第一個認為,男青年能夠不強人所難,不拿一點賠償金,其行為可嘉。
第二個認為,姑娘有勇氣和未婚夫解除婚約,並要和真正喜愛的人結婚,其行為可嘉。
第三個人說:“這個故事簡直莫名其妙,那個老頭既然為了錢才誘拐姑娘的,可為什麼不拿錢就放她走了呢?”
所羅門不等第三個人說完,就指著他大喝一聲:“你就是偷錢的人!”
然後,所羅門解釋道:“他們兩人關心的是故事中人物的愛情和個性,而你卻只想到錢,你肯定是小偷無疑。”
從這則故事說明對於錢的態度是一個人人格高低的體現。
所以,面對金錢,除不拘泥於形式之外的去賺取,還要抱有一種平常心,不管你採用的方式方法如何,只要是透過自己經營能力賺來的錢,而又不丟失人格尊嚴,就受之無愧。一個人只賺取屬於自己的錢,決不能去貪婪不屬於自己的錢。在金錢的誘惑面前,總能保持足夠的定力。一句話,決不讓金錢腐蝕自己的靈魂。金錢對一個人的靈魂很具有誘惑力,而要抵禦這種誘惑又是非常有原則的。
如果一個人的靈魂變骯髒了,就會徹底完蛋了。靈魂的純潔是最大的美德。
金錢雖然被世人奉為世俗的萬能的上帝,但千萬不要在金錢的狂態面前俯首稱臣。我們不要被金錢左右,而要支配金錢。
洛克菲勒習慣到他熟悉的一家餐廳用餐,用餐後往往會付給服務員15美分的小費。但是有一天,他用餐後卻不知為何原因,僅付了5美分的小費。
服務員見比往常小費少,不禁埋怨說:“如果我像您那麼有錢的話,我絕不會吝惜那1角錢。”
洛克菲勒卻毫不生氣,笑著說:“這也就是你為何一輩子當服務員的緣故。”
這位世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