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1/4 頁)
理解這個故事有很多種角度,但最容易說明的是,如何與生活在夢幻世界的孩子溝通──向孩子敞開心扉。這是教育的成功之處。
一個人是天才還是庸才,究竟取決於天賦還是教育?這是一個在許多國家都有著爭議的命題。雖然這一命題的爭議還存在著,至今也還沒有一個具體的肯定的答案,但是,從實際的教育中行知:即使一個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有成為一個傑出的人。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兒時,並不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孩子,天賦也不算高,四歲開始說話,在小學時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老師曾要求他退學;而在他的家庭中。他母親對他的音樂薰陶和他叔父對他進行的數學啟蒙,培養了他傑出的形象思維能力,使他最終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
在很多人的頭腦中有這樣一種概念,認為:孩子成長得好,是因為天賦優良;孩子不成功,就怪罪於先天不足,而不是去追究父母在教育方面的失職。很多成功的教育事例說明,對孩子的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認為嬰兒就如同一張白紙,不具備學習與接受教育的能力;出生不久的幼兒就如同一隻小動物,主要是吃飽,長身體,而不是學習,這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偏見,事實上,孩子從出生到三歲前,是一個最為重要的學習時期。因為這一時期,孩子了大腦接受事物的速度和方法最快最直接,是長大後的十倍。
嬰兒在零到三歲之前的學習方式與長大後不同,前者是一種模式學習,即無意學習,後者稱之為主動學習,即有意識學習。瞭解這一點對開發孩子的潛能是非常有價值的。
如何塑造天才,如何發掘天才?最為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中,在我們的家庭中儘早挖掘出孩子的潛能。
生活中的天才是神秘的,事業上的天才更為神秘,這只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天才是怎樣出現的。天才並不神秘,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潛能,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只是後天的培養不當,潛能沒有開發出來而已。
根據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人天生就有一種特殊的力。它隱密的潛藏在人本內,表面上看不出來,這就是潛能,即使我們所說的天才。很多人說人人都是有潛能的,但人的潛能並不是恆定的,永存的,而是有一個潛能遞減規律。
在一條馬路上有兩家賣粥的小店,左邊一家,右邊一家。
每天早晨,右邊店裡的服務員微笑著把顧客迎進去,給他盛好一碗粥。問道:“加不加雞蛋?”那人說加。於是她給顧客加了一個雞蛋。每進來一顧客,服務員都要問一句:“加不加雞蛋?”也有說加的,也有說不加的,兩種情形大約各佔一半。
左邊那家店裡服務小姐同樣微笑著把顧客迎進去,給他盛好一碗粥,問道:“加一個雞蛋,還是加兩個雞蛋?”顧客笑了,說:“加一人。”每進來一個顧客,服務員都會問一句:“加一個雞蛋,還是加兩個雞蛋?”愛吃雞蛋的就要求加兩個,不愛吃的就要求加一個,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這種情形很少。一天下來,左邊的這家店就要比右邊的那家多賣出很多雞蛋。
一年之後,左邊的小店變成了大店,擴大了規模,而右邊的那家還是一年前的老樣了。
工作時給別人留有餘地才能為自己爭取領地,別人有了大的選擇空間,自己的選擇面和發展空間才更廣,不過世間的事都是相對的,有的時間也要壓縮別人的選擇空間,才能讓自己的選擇面和發展空間更大,怎樣去應用,就看你自己的知識積累能為創造出多少智慧了。
如何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知識就是力量,這其中有兩方面的因素,就是有利和不利。有利與不利不是絕對的,在矛盾運動中的發展變化中,它們是對立轉化的,有利可能變為不利,不利可能變為有利。人們常常把說得明明白白的東西才當作真理。其實說明白了的東西,未必是真理。比如你介紹這個人怎麼樣,怎麼樣,明明白白,但你永遠說不完這個人的全部,而全部是永遠大於部分之和的。又比如《紅樓夢》這部偉大的作品,不管人們用了多少文字來說明它,這些文字同《紅樓夢》的原文的篇幅比起來,雖然已達到了九牛一毛的比例,但到底只是《紅樓夢》的點點滴滴。永遠也不可能與《紅樓夢》的豐富浩翰相比。真理是一種整體的存在,誰能用語言把它剝離出來呢?所以,智者孔夫子說:“天地不言,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地就具有了真理。
真理並不是一句漂亮的話,也不是“什麼是什麼”這類絕對的等式邏輯。恰恰相反,有時一句樸實無華的話,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