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3/4 頁)
是使語言與語境高度匹配,趨近於“唯一化”。修辭學家張弓提出過“尋常語言的藝術化”這個概念,為修辭界廣泛接受,它指的是一些尋常的語言表示式在尋常的用法中卻獲得了不尋常的效果,實際上就屬於此處所說的語言涵義的啟用。
現實中,語言是生活的工具,語言是政治的武器,語言是爭鬥的利劍,語言是美麗的陷阱,語言是災禍的根源。在書本的扉頁上,在人們的精神世界裡,在網路的虛幻迷茫中,語言是心靈的窗戶,語言是情感的溪涓,語言是宣洩的閘門,語言是溫暖的源泉。語言是溝通的藝術,它能徹底改變你所形象。
說話要有說話的技巧,假如口不擇言,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很容易在無意中傷害別人,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在許多情況下,相信你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與一個人或者一方說話時,都有可能存在第三者或第三方在場的情形,而你的言語如有不當之處,就有可能就會傷害到第三方或第三者。他們也許是無意間聽到,也許是有意旁聽,一旦話一出口,你就再難收回了。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就是這個道理。
幾乎許多人都有與人爭吵的經歷,但是有幾人能夠不揭人傷疤的。人與人之間真正的體貼,就是無論在任何場合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提及可能會讓對方感到不快的話題,甚至也不能容忍那些時常唸叨別人過錯的人。在爭吵中,也不要用言語侮辱他人。常言道:“好語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一句話能人記恨你一輩子,甚至在一定時候,還會成為你事業上的絆腳石。有時,暗示性的侮辱和直露的侮辱一樣嚴重。
有一些人,非常喜歡在背後道人短長,這是個不好的習慣。這種習慣在女性身上呈現得猶為嚴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幾乎快成了女人的專利,常言道:女人堆中是非多。如果一個不能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就不要輕易地論斷別人的是非,這是交際的藝術。人們常用自己心中的天平來衡量別人,這是極不正確的。有時,你沒看到事件發生的全部過程,就武斷地論斷一個人的行為是對是錯,到事情真相大白時,卻後悔不已,這是極其狹隘的思想行為。所以,千萬別武斷的論斷他人。
言多必失,在言語上逞強的人,暫時的滿足遠遠不及由此帶來的災禍,何必趁嘴上的一時痛快而毀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甚至搭上自己的生命呢?
有人問墨子:“多說話有沒有益處?”
墨子回答說:“你看,青蛙、蛤蟆整天日夜不停地叫,叫得口乾舌燥也沒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可是公雞每天按時啼叫,一啼天下就知道是天亮了。可見話說多了並沒有好處,只要說的是時候就行了。”
所謂“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就在是提醒大家話多的害處。
有些人為了要表現自己很有知識,動不動就說大話,自吹自擂,結果說破了嘴皮子也沒有人理會他,相信他,不但如此,這種人還常常若人嫌棄和感覺厭煩。
平時最好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來傳達訊息,而且對於說話的物件、時機都要有所掌握,有時過分的修飾反而達不到溝通的目的。
人們通常會在溝通中犯這樣的一個常識錯誤,就時在與一個人進行溝通時,經常只從自己的角度想問題,然後與對方溝通,無論怎麼做,總是溝而不通。這時,只要你改變一下想法上的策略:“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與行動”,溝通就會非常順利輕鬆愉快地進行了。
有時,也不要誤會別人的好意,那隻會讓自己吃虧,並且使別人受辱。在不瞭解對方的真正意圖之前,不要輕易下結論,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細心觀察、體會、揣摩,以免事後心生悔意而於事無補。
語言是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如是一個人不懂得如何組織語言,說出的話,就會言不達意,讓人誤解,釀成事端。成功的溝通和交流對維繫正常的人際關係非常重要,與人溝通的時候,要語義明確,儘量避免誤會或分歧;發生了誤會之後,應積極解釋,努力挽回由此造成的不愉快或損失。真正有效溝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雙贏。
圖書館內兩個來看書的人吵起來了。
管理員發現了趕緊跑去問:“兩位,什麼事?”
“圖書館裡太悶了,我要開窗呼吸點新鮮空氣!”一人氣憤地說。
“我有點感冒,我怕風吹了會更是著涼,我不要開窗。”另一人說。
“那咱們就公平點開一半窗好了,行嗎?”管理員問。
這時兩個卻異口同聲地說:“當然不好。”
“要不你隨我到隔壁那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