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步驟僅僅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投資,但沒告訴我們投資在什麼地方。我們該買哪支股票?對於你這個年齡的人來說,投資債券是不是比投資股票要好?在繁雜的投資專案中,共有基金是比較簡單的一項,但是有數千個共有基金可以購買。那麼衍生金融投資和對沖基金怎麼樣呢?投資方向和投資時間一樣重要,決定投資方向需要智慧和技巧。
專家建議人們將退休基金投資到保守的債券和有風險的股票兩方面。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我們的一個未來時間導向的同事為我們核實了長期的資料,發現股票比其他投資方式更受人歡迎。他的老師的退休基金全部是普通股,可是這位老師的累積金額是他那些講求實際的短期未來時間導向的同事的5倍多,多出了500萬美元。
高智商能帶來高收入嗎
比較聰明的人年均收入要比普通人高,但是聰明人卻並不比後者更富裕。平均來看,每高出一個智商點,便會多帶來每年425美元的收入。對於這個事實的可能解釋是:聰明人在高中時分數高,他們去了好的大學,畢業後找到較好的工作。正因為聰明人的年均收入高,我們推測他們比普通人要富裕。即使他們的投資同普通人的投資一樣,他們也應該更有錢。
但是高智商並不意味著財產的增加。表面上看起來這很不合理:聰明人每年掙更多的錢而且我們料想他們的投資跟普通人一樣。那麼他們額外的收入到哪裡去了呢?多數人是把錢花光了,一部分人甚至超支。
在一些情況下高智商的人更容易刷爆信用卡,付不上款或是破產。這種很高的可能性是由享樂主義的現在時間觀念引起的。聰明人掙的錢多,但是他們花的也多,而且往往超支。很顯然他們沒有普通人會投資。未雨綢繆是未來觀的特點,把錢花光可不是這樣。
聰明並不能帶來富裕,而要想富裕並不需要成為一個計量經濟學家。要想富裕就不能超額消費,而是要合理投資。至於投資的方向,共同基金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錯的起點。共同基金保護中下等富裕和中上等富裕的投資者。有這條底線,投資方向跟投資時機比起來就不那麼重要了。
一種從容不迫的時間感就是一種財富。
——邦妮·弗裡德曼(Bonnie Friedman)
退休:用金錢來換時間值不值
吉爾60歲了,是一個剛剛退休的事業主管。在過去的20年裡,吉爾和她的助手在每個工作日的早上8點檢視她的日程安排。到了9點吉爾開始奔波於各種會議,直到晚上7點才能結束。吉爾很擅長她的工作,掙了足夠的錢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上學。即使作為一個單身母親,吉爾也存了足夠多的錢讓孩子衣食無憂。
但是今天不同,今天是星期一,是她退休的第一天。鬧鐘在早上6點準時響了,因為吉爾習慣性地在前晚定好鬧鐘。她從床上坐起來準備開始她的工作日,但是今天沒有辦公室可去,以後也不會有了。那麼她該做什麼呢?
我們退休以後便多了許多時間。這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機會和一些獨特的挑戰。既然美國人口中最大的一大部分人——嬰兒潮的一代——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那麼退休這個問題便同國家的現在和未來息息相關了。在嬰兒潮一代人的早年時期,他們有明確的社會角色和職責,他們或者遵守或者反對這樣的角色和職責。
1957年美國有430萬人出生,至今仍保持著這個紀錄。過去的30年,這些人過著同吉爾一樣的生活:早早起床,邊喝咖啡邊瀏覽新聞,給孩子穿衣服,匆匆忙忙把他們送到學校,然後趕去上班;他們一直忙碌著除非到了孩子的足球時間或是午餐時間;之後是做晚飯、吃晚飯、洗碗以及計劃第二天的日程,而一些特殊的日子還要去看望父母或朋友;最後癱倒在床上,睡覺前看深夜喜劇表演的電視節目。
工作、職業、家庭決定了我們的角色、身份和目標。退休時這些角色都不存在了,大部分醒來的時間不再有工作佔據我們的大腦,因此退休的人必須找到存在的意義。工作賦予我們的角色已不復存在,我們再不能以工作來定位自己了。當以工作來定位的便利方式變得不可行時,我們該如何定位自己呢?退休失去的是什麼,又能使我們得到什麼?突如其來的空閒時間會不會使我們感到自己毫無價值?退休期也可能是後悔的時期——為了以前沒能達到的目標,年輕時未能實現的理想以及沒能完成的諾言。一個退休的人能夠清楚地意識到為了成功的職業他所作出的犧牲——放棄了同家人和朋友同處的時間,放棄了享受個人的愛好、運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