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而為之,為之又能夠承擔責任,也算是一條鐵骨錚錚的硬漢。
拿破崙三世的帝國隨著戰敗而灰飛煙滅。1871年2月,那個“矮子”梯也爾當選法蘭西共和國政府總統。他對德簽訂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賠償德國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對內則鎮壓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可笑的是,在七月王朝時代,作為政府大臣的他把一切違反法國陳舊的保護關稅制度的東西都指斥為褻瀆神靈,還曾嘲罵鐵路是荒誕的怪物,而當他在拿破崙三世時代處於反對派的位置時,則把任何改革法國陳腐的軍事制度的企圖都斥為大逆不道,普軍之勝有他的一份功勞。
憑藉法國50億法郎約43噸黃金的賠款,在英國的慫恿下,德國建立了金本位制。德國銀行不斷向外出售白銀,收入黃金,銀價開始急劇下滑,金銀比價從1∶15。2變為1∶16。17。德國黃金儲備達到1871年前的4倍,而法國黃金開始大量流出,最終不得不於1876年實行金本位制,廢止銀幣流通並取消自由鑄造銀幣的法令。隨著法國複本位制的瓦解,拉丁貨幣同盟也隨之崩潰。1878年之後,拉丁貨幣同盟其他成員國也紛紛改為金本位制度。最終形成了以英國倫敦金融城為核心的國際金本位貨幣體系。
利用倫敦世界金融中心和英鎊國際貨幣的地位,英格蘭銀行扮演了世界央行的角色。同時,由於準備金制度,英鎊的數量遠遠超過黃金儲備量,因此英國的黃金儲備只要些微變化,就可以透過英鎊的成倍擴張和收縮,成倍地吞吐黃金,從而控制世界市場的黃金和英鎊供應,以謀求英國利益的最大化。
英國對黃金的操縱方法很多,其中最簡單的方式是直接用英鎊買賣黃金。當世界市場上的黃金供應過多導致英鎊有升值壓力時,英格蘭銀行用英鎊購買黃金,於是市場上英鎊擴張,黃金緊縮,從而維持英鎊和黃金的比價。反之則反向操作。英格蘭銀行還可以透過利率即銀行貼現率調整來控制英鎊和黃金的比價。當英鎊貶值被換成黃金外流時,英格蘭銀行提高貼現率,從而提高倫敦貨幣市場利率使黃金回流購買英鎊,增加英鎊紙幣黃金儲備,使英鎊幣值保持堅挺。當英鎊升值時,英格蘭銀行降低銀行貼現率防止英鎊紙幣升值,穩定英鎊與黃金的比價。
在確保英鎊與黃金固定比價的同時,英格蘭銀行透過黃金買賣造成其他國家貨幣與黃金之間兌換率的波動,人為製造套利空間以牟取暴利。比如,英格蘭銀行可以賣出黃金回收英鎊紙幣,同時擴張信貸,保持固定的黃金與英鎊兌換率。此時,世界黃金市場供大於求,其他國家貨幣與黃金或英鎊的兌換率上升。反向操作則能抬高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這樣就可以造成英鎊與其他貨幣匯率的波動,有波動就創造了套利空間。因此,國際金本位建立後,英鎊的貨幣力量已成為一項極為重要的維持大英帝國政治與經濟霸權的權力資源。
此外,黃金不能生息,只具有保值作用。而英鎊卻能生息,並且可以隨時兌換成黃金。那時,英國殖民地、英聯邦國家(美國獨立後,英國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不斷對各殖民的自治要求作出讓步。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一個自治領,即與英國享有自由聯合的自治領地。隨後,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聯邦都成為自治領。一戰後,英國元氣大傷,自治領力量卻大漲。1931年,英國議會透過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成立了英聯邦,從法律形式上承認了自治領的“獨立與平等”地位。當時的英聯邦國家包括加拿大自治領、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愛爾蘭和紐芬蘭)以及和英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往往都將英鎊作為它們本國貨幣的儲備。因此,英鎊有時候比黃金還要好用。
世界在英國人的掌握之中。英國人用英鎊購買了大量海外資產,比如阿根廷的鐵路、美國的農場、印度的黃麻加工廠和非洲的椰子園。經濟學家傑文斯曾揚揚得意道:“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西亞是我們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而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及印度群島;西班牙和法國就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我們揚揚得意,充滿信心,極為愉快地注視著帝國的威風!”
但是,盛極則衰,物極必反。普法戰爭之後的1873年,處在巔峰的英國開始走下坡路,逐漸走向衰敗。1886年,在英國殖民地南非的德蘭士瓦發現了大型金礦,很快便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