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頁)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一頭扎進四合院(1)
● “進了一座四合院,大門在我身後剛關上,
感覺四周一下子就靜了”
初冬的一天下午,我從報社大樓出來,穿過遍地瓦礫的空地,到平安大街的另一邊。在那片還沒拆遷的老房子裡,找一個美國人在北京的家。 進了一座四合院,大門在我身後剛關上,感覺四周一下子就靜了。 陽光灑滿院子,使得棗紅色的門廊,杏黃色的窗簾,點綴在窗臺、地上的綠色植物,都更加鮮亮。
真沒想到,我印象裡擁擠不堪的大雜院,多數中國人眼裡的破房子,竟讓個美國人收拾得這麼精緻典雅、古色古香。
圍著院子的四間房子都沒吊頂,高高的屋頂上露出粗大的圓木,木頭上塗過清漆,泛出黑褐色的光澤。牆壁四白到地,簡樸乾淨。地上鋪的小塊瓷磚,一看就有年頭了。傢俱一律是舊的。屏風、書櫥、老式沙發、小圓桌、木頭凳子,正房裡擱張清代雕花大木床。房裡的小擺設也挺講究,茶几的玻璃板底下壓著幾張舊圖片;一隻綠色琉璃菸灰缸被粘牢在小桌子上; 除了老式電話、打字機、舊檯燈外,客廳裡還掛著一幅醒目的油畫,佔了大半面牆,畫的是長征途中的毛澤東。 院裡有座假山,想不到這底下還有名堂,說原先是個防空洞,現在讓這個美國人拾掇成了個酒吧。我很好奇,馬上就下去了。
洞頂掛著偽裝網, 洞裡安了射燈、吊燈甚至煤油燈, 但還是暗。好一會兒眼睛才適應, 看清裡邊共分三個空間。衝梯口的這間最大, 放著木桌木椅; 左手這間有個小小的調酒吧檯, 貼牆放倆木架子, 上頭擱滿了紅酒, 像個小酒窖; 右手那間放了幾隻小板凳, 牆上掛了塊幕布, 可以放投影。在這個地洞酒吧裡, 能喝到法國的葡萄酒,抽到古巴的雪茄, 看到中國的戲曲片…… 住這兒的美國人, 過得挺有滋有味的。
等我從地洞裡爬上時,見到了四合院的主人龍安志,他的職業是律師,此外還寫作,出了20 本書,在中國待了將近20 年。
● “我喜歡到衚衕裡跟老百姓接觸,我說得出,他們聽得懂,我就很高興”
龍安志瘦高個兒,高鼻藍眼,講一口流利的美式漢語,偶爾會蹦出咬不準的字眼。
“我背個錄包(綠包), 裡邊裝著玩兒魔術的工具,我在美國時學過魔術。到了街上,我突然玩兒起魔術,‘ 唿啦’ 很多人來了,圍著我。我表演完了,他們還想重複看,‘再來一個,再來一個’。天津的老百姓很有意思。玩兒魔術是我的一個藉口,我想跟人說話。”
他說當年作為美國留學生來中國,在天津南開大學學中文時,不好好上課,天天騎輛舊腳踏車鑽衚衕。“ 一出南開校門,很快就能進到小衚衕裡。我特別喜歡轉衚衕,天津的衚衕跟北京不一樣,建築也不一樣,裡邊淨是北方的老房子。有時從一個小衚衕竄出來,突然到了一個小廣場,卻是歐式的,很有意思。” 他那會兒的中文不是在教室裡學的,而是在衚衕。“ 我把課本上和詞典上有關的詞兒挑出來,編到話裡背下,第二天轉衚衕時用。我喜歡到衚衕裡跟老百姓接觸,我說得出,他們聽得懂,我就很高興。我經常說錯,弄得大家大笑。這就是溝通,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像中美現在很多大的問題,就是缺少溝通,如果有溝通就好多了。不溝通永遠沒法兒瞭解。” 他說當年來中國,原因有兩個: 一是對中國文化有興趣,二是對中國的改革更有興趣。“ 在美國時,我對中國瞭解得非常少。美國的新聞給人的印象中國好像還是‘文化大革命',天天有紅衛兵跑到街上去……”龍安志是1981 年夏天到的北京。天氣很熱,從機場往市區走,大客車在路上拋錨好幾次。像當時很多外國人一樣,第一站他被拉到了“友誼商店”, 那裡能買到舶來品,他花了一美元買了一聽“可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天津看到一個很小範圍的自由市場,和當時還很嚴格的計劃體制反差很大。那時候還使用糧票兒,買饅頭、買麵包都要憑糧票兒,沒有糧票兒,你有錢也買不到。可是同時,有些膽大的農民把他們多種的東西,像花生和毛豆,拿到城市,蹲在路邊賣,開了自由市場的先河。雖說剛開始,卻是觀察中國經濟的一個很小的鏡頭,從這裡可以看到中國的經濟要走哪一條路。”。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一頭扎進四合院(2)
在南開他有一幫中國朋友。“ 他們對我很好,很歡迎我到中國來,到現在我們還保持來往。我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