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4 頁)
這琴她壓根兒沒怎麼聽過。“ 大提琴吧,知道有個馬友友。小提琴,更是路人皆知。我周圍中國人的小孩,想學絃樂的,都選小提琴。小提琴在樂隊裡多重要,可以拉到首席,而且曲目豐富,有很多協奏曲、獨奏曲。那個中提琴,在樂隊裡只是個伴奏的,幾乎沒什麼獨奏曲目。”
蔡真妮又習慣性地從中國父母的角度想,反正都是拉,你幹嘛要拉中提琴,換小提琴多好,等到了五年級參加樂隊,演出機會也多。她帶孩子去樂器店租琴,發現小孩用的中提琴和小提琴大小是一樣的,相差的只是一根弦而已。
在美國育兒的“痛苦”經歷(6)
老公想起他姐姐家就有一把小孩拉的小提琴,寄來就行。琴到了,蔡真妮得到琴店換弦,人工加琴絃要100 多美元,她心裡更彆扭了。又做女兒的思想工作: 咱有現成的琴,要不你就學小提琴吧,都是拉,一樣的。
“不要!我不喜歡小提琴的聲音,太高,中提琴的聲音好聽。”凱莉堅持不換。
“要在國內,我肯定會想辦法把她給擰過來。現在,我也不是不敢,是我不願意那樣做。雖然心裡彆扭,但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問題,是我的問題。畢竟學琴的是凱莉,她有這個選擇的權利,我得尊重她,這是做父母最起碼的原則。在這邊, 凡事都是這樣,強調孩子的選擇權,大人必須尊重。所以,小孩一個個特別有主意,他們打小就被培養出了這種態度。”
有一天,凱莉高高興興地放學回來,告訴媽媽自己是下一週班上的“明星學生”。在一學年裡,她們班上每個人都有一次機會做“明星學生”, 每週誰來當,以抽籤方式決定。成為“明星學生”的孩子,在一週裡要做的事是: 給全班同學讀一本自己最喜歡的書; 把自己做的貼紙掛在教室裡供大家瀏覽; 給同學介紹自己和家人的照片; 最重要的是要在全班做一次報告,向同學、老師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
蔡真妮饒有興趣地看著凱莉帶回來的那張大硬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