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1/4 頁)
美、蘇的主要爭奪重點仍然是歐洲,他們的戰略重點仍然在歐洲,無論從投資情況和戰略地位上看,都是這樣。
他們目前真正想撈一把的地方是中東,控制中東石油資源,成為美、蘇矛盾鬥爭的焦點。
對中國,他們都在搞聲東擊西戰略。
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碰了釘子,越南戰爭又被拖得精疲力盡。
再要想進攻中國,它是要認真考慮的,我看可能性不大。
美國在遠東搞了許多橋頭堡,但它主要還是要鞏固西歐。
蘇聯搞珍寶島事件,也是聲東擊西,目的是為了鞏固東歐。
蘇軍武器裝備好,但士氣不行,過去靠喊斯大林萬歲,就衝,現在它靠什麼來鼓動部隊。
目前,美、蘇都叫得很厲害。
都擺出把火往中國引的架勢,實際上目標是搞好歐洲。
因此,現在馬上爆發針對中國的大戰,條件不成熟,要大打,他們困難都太大。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方面不要失去警惕性,否則他們發起瘋來不好辦;一方面又不要迷失方向,被他們的現象所迷惑,亂了我們的陣腳;再一方面就是要爭取同盟軍,哪怕是間接的也好。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節邯鄲之行和上廬山(1)
1969年10月17日,林彪發出了《關於加強戰備、防止敵人突然襲擊的緊急指示》。
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和中共中央的統一部署,朱德、劉伯承、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被以戰備疏散的名義,奉命離開北京去外地。
奉命離京的人員名單,去外地的時間、地點,是17日晚上在首都體育館一次體育表演晚會後,在會場休息室裡宣佈的。
當天,聶榮臻因為去化工三廠回來得比較晚,又覺得很累,沒有出席這次晚會。
第二天,葉劍英在電話上對聶榮臻說,周總理昨晚宣佈,中央決定,為了戰備,要把我們這些老同志疏散去外地,我去長沙,你準備去鄭州,要求20日前離開北京。
後來,聶榮臻一打聽,得知徐向前去開封,陳毅去石家莊,劉伯承去武漢,朱德去廣州。
他說:幾位老帥在京廣線上一字擺開,有個打仗的架勢。
但他又困惑地對秘書說:7月份4位老帥剛寫了報告,認為大仗一時打不起來,毛主席、周總理他們對這個意見是肯定的,怎麼突然要緊急戰備疏散?20日,蘇聯代表要來北京談判中蘇邊界問題,難以想象蘇方會藉此機會搞突然襲擊。
但既然是中央的決定,那就做行動準備吧。
18日,聶榮臻在電話上向周恩來報告:劍英通知我,戰備疏散去的地方是鄭州。
我對那裡的地形不熟,既然是準備打仗,還是去河北省好,過去在那裡打了十多年仗,各方面情況熟,真要打起仗來,還可以起點顧問作用。
第二天,周恩來答覆,聶榮臻改去河北省邯鄲市。
儘管聶榮臻不相信會發生針對中國的大戰,但他還是認真做了打仗的準備,隨身帶了戰爭時用過的馬褡子、煤油燈、蠟燭等應急用的物資。
因為張瑞華、聶力去了外地五七幹校,丁衡高分配到某地山溝裡工作,他只帶上孫女和3名工作人員,於10月22日到了河北省南部城市邯鄲,住在市委交際處一號樓。
聶榮臻在邯鄲最關心的是戰備問題,他多次聽取駐軍領導彙報戰備情況。
在他的房間裡掛了一張大地圖,標明邯鄲地區的駐軍、民兵的駐地和兵力等情況。
他對邯鄲軍分割槽和駐軍某師的領導說:“戰爭一來,糧食、被服、武器裝備不要集中放在倉庫裡,要儘快分散到各地,以便打起仗來就地取給,現在就要制定疏散計劃。”
儘管邯鄲地區只有駐軍1個師,大量的是民兵和少量地方武裝,但他就戰爭一來,部隊和民兵應如何組織,如何部署,如何機動等問題提出了意見,並整理成文字,一式幾份,分送給當地黨、政、軍負責人。
聶榮臻很關心當地農業生產的先進典型成安縣何橫城大隊,多次去參觀訪問,總結他們科學種田的經驗。
12月19日,他寫信給當時的河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李雪峰。
信中說:“趁三秋未完,首先走訪了何橫城生產大隊,我認為很值得學習,現將我看到的,大隊的同志們說的,以及閱讀他們過去的各種經驗總結所得,簡述如下,請閱後轉報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