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起了重要作用。
9月15日,美國侵略軍在仁川登陸,接著大舉北進,迅即向中國邊境迫近。
我們雖預有準備,但對是否出兵朝鮮,黨內還是有不同意見的。
中共中央、毛澤東思之再三,最後才下了入朝參戰的決心。
在10月上旬聶榮臻列席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才作出了最後決定。
10月8日,毛澤東正式釋出了《給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
隨即我志願軍入朝參戰。
激烈緊張的抗美援朝戰爭,使極為繁忙的聶榮臻更加緊張。
第四節在總參謀部(4)
他身兼數職,疲於應付,就去請示毛澤東。
毛澤東說:“你主要抓總參謀部的工作,抓抗美援朝,其餘的事,你不要管。”
從此以後,聶榮臻就把主要精力用於抗美援朝戰爭。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志願軍進行了第一次戰役,殲敵1�5萬人。
初戰獲勝,聶榮臻興奮地說:“心中有底了。”
10月27日,聶榮臻建議,第九兵團入朝參戰,毛澤東批准這個建議。
第九兵團11月7日進入朝鮮,擔負東線作戰任務。
11月25日至12月24日,志願軍進行了第二次戰役,殲敵3�6萬人,將敵人趕到了“三八線”附近。
11月26日,聶榮臻建議,從關內國防軍和公安軍中,用自動報名的方式,動員一批有作戰經驗的老戰士入朝參戰,以保持前線部隊戰鬥力。
毛澤東27日就予批准。
經一個多月動員,有8萬多幹部戰士報了名,編成32個補訓團另8個獨立營,於1951年3月補充到了前線部隊,對加強志願軍戰鬥力起了重要作用。
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志願軍進行了第三次戰役,殲敵1�9萬人,攻佔了漢城。
1月25日至4月21日,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起,進行了第四次戰役,殲敵7�8萬人,擊退了敵人的進攻,守住了“三八線”。
2月7日,中央軍委決定,從國內抽調部隊輪番到朝鮮參戰。
為貫徹這一方針,聶榮臻組織第十九兵團於25日入朝,第三兵團於3月18日入朝。
這兩個兵團入朝參戰,有力地增強了志願軍的戰鬥力。
4月22日至6月10日,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配合,進行了第五次戰役,共殲敵8�2萬人。
6月13日,聶榮臻建議,為恢復第三、第十九兵團的戰鬥力,每兵團各以一個軍的架子回國補充兵員。
14日毛澤東批示:照辦,望加速進行。
到7月上旬,經過緊張工作,為這兩個兵團補兵4�7萬人。
接著,聶榮臻組織第二十兵團於6月19日入朝。
這些生力軍的到達,迫使美軍於6月30日發表宣告,願意進行停戰談判。
抗美援朝戰爭中,後勤保障工作任務極為繁重。
聶榮臻在這方面費力最多。
第一批志願軍出國,走得非常倉促,聶榮臻多次催促總後勤部,組織好冬裝的生產調運,從而保證了出國的志願軍戰士每人有一套冬裝。
1951年1月下旬,聶榮臻隨周恩來到瀋陽出席東北軍區第一屆後勤工作會議。
這次會議著重研究運輸問題。
聶榮臻在會上說,志願軍作戰取得的偉大勝利,與後勤工作做得好是分不開的。
我們要在朝鮮打敗美國侵略軍,不但是小米加步槍,還要加很多東西,下一步要聯合兵種作戰,加的東西更多,後勤任務更繁重,有了東西,還要能運得上去,所以必須做好組織計劃工作。
這次會議,對保障好志願軍的後勤工作,促進我軍後勤供應向現代化轉變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次戰役以後,志願軍提出了進行聯合兵種作戰問題。
1951年3月21日,聶榮臻召開有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等領匯出席的特種兵例會,專門研究解決聯合兵種作戰中的後勤保障問題。
以後這種會議開了多次。
5月19日,在周恩來主持、聶榮臻參與下,中央軍委作出了《關於加強志願軍後方勤務工作的決定》。
此後成立了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統一指揮後勤的對敵鬥爭和組織供應工作,使志願軍的後勤供應逐步好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