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為此,聶榮臻領導總參謀部做了大量工作。
1950年初起,聶榮臻就要總參謀部起草各種條令、條例,以便部隊有所遵循。
總參謀部當年就編寫出了步兵操典,發全軍試行,雖然很不完備,但總算有了一個比較適合我軍傳統和現狀的步兵統一操典。
總參還組織班子編寫了內務、佇列、紀律條令,用了約1年的時間起草完成。
1951年1月,聶榮臻奉毛澤東之命,批准以總參謀部命令的形式頒佈了這3個條令,發全軍試行。
1950年8月,聶榮臻釋出了《關於建立值班制度的命令》。
命令說:自即日(8月28日)起,總參作戰部、情報部、通訊部及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都要建立不分晝夜的24小時值班制度,有來自各地的長途電話和軍委首長電話時,要隨叫隨到,不得延誤,值班人員接到上述電話時,要進行登記,以備查考。
第四節在總參謀部(3)
1953年1月,在聶榮臻出席的第十次軍委例會上,討論了軍隊實行軍銜制、薪金制、制定兵役法等問題。
隨後聶榮臻即擔任編制委員會、軍銜委員會、兵役法起草委員會的主任。
他組織總參謀部的有關同志編寫這3方面的檔案,數易其稿,終於獲得批准。
1955年,我軍實行了軍銜制、薪金制和義務兵役制。
前述幾項制度的實施和逐步完善,使我軍在正規化、現代化道路上邁出了極為重要的幾步。
部隊編制方面,由於戰爭年代各大戰略區的情況不同,所以有許多不統一的地方。
1950年5月,聶榮臻在全軍參謀會議上總結報告中說,部隊編制上步兵今後要以師為基本單位,直接受大軍區供應、指揮,取消兵團和野戰軍機構。
武器裝備方面要以師為單位,逐步統一槍、炮口徑,以便組織彈藥的生產和供應。
1951年4月,他在主持全軍研究編制裝備的會議上講話提出:軍隊編制應由“三三制”(即每軍3個師,每師3個團,每團3個營,每營3個連)改為“四四制”,以加強炮兵;裝備要大部改成蘇式的,因美式裝備彈藥消耗大,無法補充;連隊要配重機槍。
同年7月,他又在有朱德以及軍兵種領匯出席的討論軍隊編制問題的會議上說,軍隊新的編制,已經討論過3次,大家基本上是滿意的。
朝鮮戰爭的經驗證明,以我們現有的裝備是不能徹底打敗美帝國主義的。
我們提出現代化的口號,其物質基礎是新的裝備。
搞新裝備是困難的,但困難必須克服。
有了新的裝備,部隊的編制還要與之相適應,否則新裝備也發揮不了作用。
正當我軍在正規化、現代化道路上起步邁進的時候,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了,戰火很快燃燒到了我國東北邊境地區。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以大無畏的氣魄和膽識,決定派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抗擊美國侵略軍。
抗美援朝戰爭中,聶榮臻為貫徹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作戰指揮意圖,保障前線勝利,竭盡心力。
早在1950年7月上旬,為預作防範,聶榮臻兩次出席周恩來召開的中央軍委會議。
7月15日,軍委釋出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
據此,聶榮臻迅速著手組建東北邊防軍。
到9月下旬,東北邊防軍由中南軍區第十三兵團下轄4個軍,配屬3個炮兵師共20萬人組成,並部署到了東北邊防地區。
這為志願軍第一次戰役獲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8月1日,東北軍區請示,可否派部分高炮部隊到朝鮮一側佈防,以保護鴨綠江大橋。
8月2日,聶榮臻向毛澤東、周恩來報告:“經研究後,感到還是派出為好……因為鴨綠江的橋樑對我來說是必須保護的。”
4日,毛澤東批准了這個報告。
此後,經徵得朝方同意,我軍對大橋進行了嚴密保護。
抗美援朝戰爭中,大橋始終未被炸斷過,這對保障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8月下旬,聶榮臻認為,中國被捲入朝鮮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光靠第十三兵團是遠遠不夠的,他建議命第九、第十九兵團到山海關內地區集結,做好支援東北邊防軍的準備。
毛澤東批准了這個建議。
這對兩個兵團日後及時入朝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