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以後說,現在中央和軍委的決心有了,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工作方針來實現中央的決心,請大家暢所欲言。
會上發言很熱烈。
因為航委的任務是領導發展航空和火箭武器的,發言首先集中在先研製飛機還是先研製導彈上。
有人說,中國工業和科技基礎薄弱,航空工業方面正在仿製蘇聯米格型飛機,有了點頭緒,而且世界各國大多是在航空工業的基礎上發展火箭事業的,所以應該先研製技術上比較容易的飛機,這樣做比較穩妥。
也有的認為,應該先發展導彈,這可以體現“迎頭趕上”的精神。
聶榮臻聽了大家的發言後說,根據中央的方針,中國應該先集中力量研製導彈,導彈與飛機協調發展。
在人力、物力、財力的分配上,重點是導彈,然後是飛機。
各技術先進的國家都已經有了各種導彈,我們要“迎頭趕上”,也得研製導彈。
研製導彈和飛機,對中國來說都是困難的,先集中力量研製技術上更為複雜的導彈,其成果會對研製先進效能的飛機有好處,否則,只能仿製或研製效能比較落後的飛機。
錢學森等著名導彈專家信心十足,也主張先研製導彈。
經過熱烈討論,在聶榮臻和科學家們發言後,會上的意見基本上統一了。
但“飛機乎?導彈乎?”的爭論,在國防工業和國防科研系統一直進行了三四年。
聶榮臻力排眾議,堅持先研製導彈。
1960年,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制定了“兩彈為主,導彈第一,努力發展電子技術”作為發展尖端武器的方針,爭論才告一段落。
在會議發言中,大家又比較多地把發展導彈事業的希望,寄託在提請蘇聯幫助方面。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節研製“兩彈一星”,必須採取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2)
聶榮臻根據自己的基本思路,發言說:雖然中國的技術力量和工業基礎薄弱,困難很大,但從方針上說,必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自力更生為主,同時提請蘇聯幫助,還應該儘可能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
這次會議以後,聶榮臻在積極組建機構組織隊伍的同時,著手努力爭取蘇聯的援助。
6月,他提請國務院將留蘇學生轉一部分學習導彈和電子專業,另外爭取再派400名學生去蘇聯學習有關專業。
8月,聶榮臻對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說:“你看是不是可以向蘇聯政府提出導彈方面的技術援助問題,還可以提議我們派代表團去和他們談判,你先以適當方式摸摸底吧。
”李富春立即寫信給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林加寧,提出了請蘇聯在導彈技術方面援助中國的問題,並提議中國派政府代表團去蘇聯談判。
9月,蘇聯方面答覆說,對中國的援助只能限於培養技術幹部,可以提供兩枚供教學用的爾…1型地對地導彈模型,派5名教授來中國講學,還可以接受50名留學生到蘇聯學習,理由是,搞這個必須從培養技術幹部開始。
聶榮臻從中看出,關於導彈等尖端技術,蘇聯政府是不想大力支援中國的。
但答應培養技術幹部總還是好的一步,應該積極安排。
於是,他告訴###,努力做好留學生的選拔工作,“為了爭取時間,應選拔具有一定科學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研究生派出”。
請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做好接受導彈模型的準備工作,還要安排好蘇聯來華教授的生活和工作。
透過蘇聯的這個答覆,使聶榮臻更堅定了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來發展中國尖端武器的決心。
隨即,聶榮臻請錢學森據此估計一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大概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在中國初步完成導彈的研究工作?錢學森思考了一會後說,大概需要七八年。
聶榮臻說,這樣,就意味著將大大推遲中國掌握導彈武器的時間。
錢學森回答,是這樣。
但他也同意聶榮臻的意見,援助有限,仍應積極利用和爭取。
10月初的一天傍晚,聶榮臻來到北海公園散步。
夕陽的餘暉在逐漸消退,公園裡遊人已寥寥無幾。
在暮色蒼茫中,聶榮臻揹著手,沿著岸邊寂靜的小路漫步。
秘書陪著他。
平時,一邊散步,秘書一邊和他聊天或談些工作上的問題。
今天與平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