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聶榮臻下決心予以糾正。
《國防新技術協定》簽訂不到兩個月,他就對五院和國防工業部的領導人說,導彈和飛機工廠的建設,規模不宜過大。
因為蘇聯援助的都是些較老的產品,這方面更新換代的週期很短,船大了不容易掉頭。
五院要集中力量消化研究已經到手的樣品、資料。
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仿製,並且著手自己設計新型號導彈。
同時,研究探索固體燃料導彈和衝壓式發動機。
我們的技術人員應該虛心向蘇聯專家學習,目的是為著培養鍛鍊自己的技術隊伍,積累自力更生的能力,不能一切等靠蘇聯。
這是一種懶漢思想,大家要注意切實糾正。
針對有些人的依賴思想,聶榮臻在1958年5月召開的第七次航委會議上說:“自力更生的方針是中央批准的,即使有蘇聯的幫助也不能改變,這是永久性方針。”
像風洞建設,不要等靠蘇聯,先自己著手幹。
8月,在他簽發的《關於12年科學規劃執行情況給中央的報告》中,把“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爭取蘇聯的援助,並注意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作為5條基本經驗中的第一條經驗。
認為這兩年實踐證明,這項方針是完全正確的,促進了中國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
聶榮臻堅決貫徹以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後來在蘇聯突然中斷援助時,使中國得以從容處置,沒有陷入完全失措的境地。
第四節蘇聯的援助與毀約(1)
1956年10月,東歐發生了波蘭、匈牙利事件,蘇聯領導集團感到孤立,因此對中國的態度明顯地熱情起來。
聶榮臻認為,這是爭取蘇聯援助的好時機。
1957年初,蘇聯方面同意從留蘇的理工科高年級學生中,抽出七十多人改學導彈新技術專業,這是個好訊息。
於是,聶榮臻與宋任窮聯名致電正在莫斯科訪問的周恩來,建議他向蘇方提出在原子能研究方面援助中國的問題。
以後,蘇聯在國防新技術援助中國方面,態度日益鬆動。
1957年夏初,看到蘇聯對中國的友好態度,聶榮臻給周恩來總理打電話:蘇聯現在對我們表示友好,我們是不是再提一下國防新技術援助的事?周恩來表示同意,對聶榮臻說:“你可以先找阿爾希波夫談一談,我們再做下一步打算。”
6月18日傍晚,聶榮臻和對外貿易部副部長李強一起,約見蘇聯駐中國經濟技術總顧問阿爾希波夫。
阿爾希波夫對中國是友好的。
聶榮臻對阿爾希波夫說:我受中國政府委託,希望蘇聯政府在國防新技術方面能夠向我們提供援助。
聶榮臻說完,阿爾希波夫顯得很熱心,回答說:“您提出的問題我本人同意,待請示我國政府以後再予答覆。”
7月20日,阿爾希波夫約聶榮臻面談。
聶榮臻按約定時間,又一次來到阿爾希波夫在東交民巷的寓所。
阿爾希波夫說:“元帥閣下,您上次提出的國防新技術援助的問題,我國政府對中國政府的要求表示支援。
我受權宣佈:蘇聯政府同意在適當的時候,由中國派政府代表團去蘇聯談判。”
聶榮臻聽了很高興。
回來後,他立即在電話上對周恩來說:“今天,阿爾希波夫約見了我,蘇聯方面答覆,同意我們的要求,要我們派一個政府代表團去蘇聯談判。”
周恩來聽了也挺高興:“這次還不錯,我馬上報告主席,你就著手考慮組織代表團吧!”聶榮臻開始著手進行緊張的籌備工作,整整忙了一個多月。
9月3日,赴蘇聯談判代表團召開全體會議。
聶榮臻在會上宣佈:經毛澤東、周恩來等批准,代表團名稱為中國政府工業代表團。
由他任團長,宋任窮、陳賡任副團長,成員有錢學森、李強、劉傑、萬毅、通訊兵部主任王諍,二機部副部長張連奎、劉寅。
此外還聘請了21名火箭、原子能、飛機、電子等方面的專家、教授當顧問,加上工作人員共四十多人。
希望大家要遵守外事紀律和注意事項,力爭談判能取得圓滿成功。
1957年9月7日,聶榮臻率領代表團乘坐一架蘇制伊爾…18專機從北京西郊機場起飛了。
在飛機上,聶榮臻與錢學森議論起蘇聯的爾…2型地對地導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