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他們中在主席臺上就座的有錢學森、李強、安東、鍾夫翔等。
臺下坐著的是幾十名與火箭技術有關的專家和當年暑期被分配到五院的一百多名大學畢業生,還有少量的行政工作人員。
會上,聶榮臻首先宣佈:經過中央軍委批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錢學森任院長,領導大家從事火箭、導彈的研究工作。
隨後,他對導彈研究院的成立,表示了熱烈的祝賀。
接著說,在座的各位,是中國火箭事業的“開國元勳”。
現在人手雖少,但只要大家團結一心,奮發圖強,艱苦奮鬥,邊學習邊研究,中國的火箭、導彈事業,一定會有美好的前景。
會場上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聶榮臻顯得有些激動,提高聲音說,我希望在座的諸位,要下定決心,畢生致力於中國的導彈研究事業。
我願意同你們一起,當你們的“後勤部長”。
又是一陣熱烈的掌聲。
聶榮臻在講話的最後部分說,經過航委研究,五院的建院方針是:以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
他解釋了這個方針的含義,給與會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次會議以後,中國在導彈、火箭的研製方面,開始了艱難而又紮實的步伐。
五院的創業者們,不畏艱苦,不辭辛勞,奮發圖強,蔚然成風,湧現出了許多感人事蹟,使各項研究工作得以迅速發展。
聶榮臻要秘書將他在五院成立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整理成文字。
10月12日,他召開航委會議,經過討論,形成了《加強我國導彈研製工作的報告》,於10月15日上報給周恩來、彭德懷。
聶榮臻在這份報告中說:“我們對導彈的研究製造應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為輔的方針。”
報告說:錢學森認為,中國在導彈研究方面,較困難的是在自動控制的設計方面,但從國內可以找到科技人員先行研究,還可以自制一套控制裝置,利用舊飛機進行試驗。
報告又說:已往的經驗證明,只有自己積極動手,才能取得經驗和成效,也只有自己先搞起來,才有可能獲得國外的支援。
“因此,建議請批准上述方針,一方面爭取與蘇聯談判,同時積極籌建此項工作(即抽調一定數量的科學技術人員,組建研究機構,進行基本建設,購置急需的儀器、裝置和實物樣品等。
已組織專門小組進行具體規劃)不宜再遲。”
報告還提出了爭取蘇聯幫助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科學成果的具體措施。
周恩來在接到報告的當天,立即批示:即送主席、劉、朱、陳、鄧、彭核閱。
擬予原則同意。
具體措施責成國務院辦,復甦共中央信,請主席批發。
劉少奇、朱德、陳雲、鄧小平、彭德懷都圈閱同意。
毛澤東10月17日批示:照辦。
第三節研製“兩彈一星”,必須採取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4)
一項發展中國導彈事業乃至整個國防尖端科技事業的歷史性方針,被確定了下來。
11月上旬,聶榮臻接連四次召開會議,研究貫徹自力更生為主方針的具體措施。
他最擔心的問題在電子學方面。
所以,他在這幾次會議上都提出,為適應尖端技術發展的需要,電子學要從教學、科研入手,在基礎研究、元件、器件的研製上急起直追。
另外,他提出,五院要加快建設,機構設定應該集中,不要重複,注意搞好各個方面的協作。
調集技術骨幹與大學生,要注意專業配套。
對國內外有關資料的蒐集和整理研究,要加緊進行。
能夠買到的儀器、裝置、專利或樣品,請我國駐外使館幫助,只要途徑公開合法,儘量積極購買。
1957年10月,中蘇兩國簽訂《國防新技術協定》以後,在蘇聯專家來華,中國從蘇聯獲得了一批技術資料、實物樣品等的新情況下,有些人自力更生的觀念有所淡忘。
聶榮臻不斷聽到反映,說什麼我們有蘇聯援助了,聽蘇聯專家的,照著蘇聯提供的路子幹就是了,主張工業裝置、科研裝置都可以整套進口,不要再去費那麼大的勁搞什麼自力更生。
這是一種明顯的錯誤傾向,違背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