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這一次的政權,是工農兵代表大會產生的蘇維埃政權。”
“過去五十幾年的巴黎公社,我們還常作很重要的功課不斷地去研究它。
列寧同志得巴黎公社的經驗,領導十月革命取得成功。
方才在我們眼前過去的事實,我們怎能不去尋得經驗?”聶榮臻在熱情謳歌的同時,著重從軍事上總結了廣州起義的經驗教訓,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1、起義前沒有做充分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去廣泛發動群眾。
2、指揮機構不健全,葉挺只能指揮參加起義的軍隊,不能指揮工人赤衛隊和農民赤衛隊。
因為缺乏統一的指揮,就難以充分發揮起義隊伍的整體力量。
3、起義開始,沒有很快佔領郵電局,佔領後也沒有有效地加以控制,致使敵人在11日還能使用郵電通訊工具,指揮調動部隊。
4、沒有在事前制訂周密的撤退方案,致使起義部隊匆忙退卻時,秩序混亂,損失很大,繳獲的大量武器彈藥,沒能帶走,也沒有破壞。
5、沒有組織有效的後勤保障工作,像吃飯,彈藥供應等,都沒有得力的措施。
6、肅反工作不徹底,尤其是起義一開始,沒有注意把反革命頭子抓起來。
7、沒有破壞連線廣州的廣漢、廣九(廣州到九龍)、廣三(廣州到三水)鐵路,致使敵人能透過鐵路,快速調兵,向革命反撲。
8、沒有組織有效的偵察工作,有關敵人的許多情況,大多不夠清楚。
9、沒有明確的俘虜政策。
俘虜中的步兵、炮兵約2000人,都是北方窮人,經教育,多數願意革命,但沒有注意去領導指揮他們。
10、黨所領導的各種革命力量,平時都要注意學習軍事技術和戰術。
起義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很少有人會用。
起義軍不懂巷戰,不能有效殺傷敵人,反而加大了自己的傷亡。
。 想看書來
第一節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1)
1937年7月8日,盧溝橋事變的訊息傳到了西安三原附近的宮和鎮,國難當頭,聶榮臻熱血沸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紅軍的高階將領,定當請纓殺敵。
8月19日,聶榮臻接到紅軍前敵總指揮部通知,毛澤東從延安來電,一軍團作為紅軍抗日先遣兵團,由陳光、羅榮桓率領,率先行動,同時通知他前往洛川參加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研究紅軍出師抗日的有關問題。
8月23日,聶榮臻趕到了洛川。
洛川會議,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
會議討論透過了《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在會上,毛澤東還把我軍的戰略方針,歸納為“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經過討論,大家都同意這一方針。
聶榮臻是堅決擁護這個方針的。
8月25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正式下達命令: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3個師。
第一一五師由原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和紅七十四師(留陝北)組成,林彪為師長,聶榮臻為副師長(10月改稱師政委)。
8月29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前方分會(後稱華北軍分會)。
聶榮臻任該會委員。
洛川會議結束後,聶榮臻與林彪坐卡車向西安進發。
他們準備在西安換乘火車追趕第一一五師已出征的部隊。
誰知,遇上北方秋季大雨,道路泥濘不堪,卡車多次陷入泥坑之中,聶榮臻等將領不得不下車搬石墊路,冒雨推車,弄得泥水滿身,疲憊不堪。
卡車行至宜君縣附近,再次陷入泥坑,車輪打滑,無法前進。
為了爭取時間,聶榮臻和林彪改乘馬匹,帶上警衛人員先行出發。
去前方的軍隊領導分兩批從西安出發,林彪先走,聶榮臻同周恩來一起,兩天後乘坐蔣鼎文派出的專列,前往太原。
火車到達侯馬車站。
第一一五師的第二梯隊——師直屬隊和徐海東率領的三四四旅正好行軍抵達侯馬。
聶榮臻在這裡趕上了部隊,便與周恩來分了手。
這時,林彪已經帶著第一梯隊——陳光率領的三四三旅先行出發。
天不作美,連降暴雨,第二梯隊的幹部戰士,由侯馬北行不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