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3/4 頁)
這樣一來,對趙恆辛苦建立起來的英武天子形象,殊為不利。
他定下決心,斷然道:“既然如此,金秋將至,敵人動手的時機也是就要來到。朕的意思,調吳玠兄弟二人去援助潼關,備守河東敵人則調長安張俊前去。”
“是,臣等計議,也是如此最好。”
張俊雖然在資歷上比吳氏和劉氏兄弟都要更老一些,然而多年征戰,其人能力如此,各人都是知曉。
既然敵人主攻是潼關,就沒必要讓吳氏兄弟等大將困守延州等處,不若將精兵勁旅調入潼關附近迎敵,而長安地處腹地,也沒必要留駐一軍的兵力駐守。如此一來,調張俊填補其餘各軍的空擋,最為恰當。
此事既然並無異議,而後勤的糧草儲備,軍械盔甲補充,由著軍器監和三司共同負責,絕無問題。
江南既然事少,財賦便被集中到陝西來使用,大量的物資也順江而上,由四川運至。宋朝的武器原本就是制式製造,這些些來很有荒疏,也被趙恆下立痛加整頓,這一年多來,生產出了大量的強弓勁弩。
此戰已經盡足了人事,至於下一步的勝負如何,就得再看天命了。
凡人只道是努力做事便會成功,豈不知人事之後,尚有天命。有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都充滿著偶然性,並不如如某種學說上所言,是歷史的必然。
趙恆迴轉座中,看向趙鼎與張俊二人。
趙鼎很有才幹,處理起事來剛中有柔,對待下屬也謙恭有禮,也很有權變。就是對氣宇偏小,稍有不對的,便絕不容忍。
這樣的個性脾氣,用來做宰相還好,執掌樞密,還嫌不足。
而張浚善於馭下識人,也很自信,做起事來雷厲風行,不容人反駁。能在疲敝的陝西經營不到一年,就集結幾十萬大軍與敵決戰,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極大的能力,也具有很大的膽識。
然則,就是太冒失輕進,也不是一個完美的軍事統帥。
此次與金兵交戰,雖然沒有象富平一戰那麼艱險,卻也非比尋常。趙恆原有親征的想法,卻又知道帝王並不是軍事統帥,他又與李世民這樣在軍陣中成長的開國帝王不同,有許多事,在留在深宮著手,比自己親臨前線要更加重要。
因此,勢必要精選一個樞密前往親線統軍,然而他在趙鼎與張浚身上打量半天,卻終是很難決斷。
第四十七章
心裡半響,終下定決心,向著趙鼎笑道:“此事潼關一戰,關係重大,曲端這人恃才傲物,雖能力出眾,統率諸軍只怕不能使得大將們全部服氣,趙卿,朕竟讓你前去前方督師,你意如何?”
趙鼎聞言大喜,哪有猶豫,當即拱手俯身,朗聲答道:“做臣子的為王前驅,陛下有命,臣自然願意前往!”
“好,如此,卿可極早出長安,早些到得潼關,可以早些處置前方軍務。”
“是,臣最遲明後天就可起行。”
趙鼎喜出望外,委實難以想象,自己今天頂的皇帝如此難堪,卻仍然被委以重任。他轉頭看向張浚,見對方神情難看,心中更是大樂。
趙恆見他們如此,只得向張浚安撫道:“卿留長安,在朕身邊隨時顧問,也是極為重要。”
他歉然一笑,又道:“自富平一戰後,朕便離卿不得。”
皇帝如此賞識,不管是不是十足真金,張浚心中倒也好受了不少,當下也起身行禮,連連遜謝。
此時氣氛輕鬆,君臣不免閒話幾句,趙恆已決意裁減官員數目,以節省國用,此舉向來是支持者少,反對者多。
無他,畢竟食俸祿者而閒退無事的冗官極多,而真正願意食王祿則忠於王事的官員少。
趙恆閒問幾句,便知端底。
張浚不欲朝廷生事,也不願意自己身陷黨爭。皇帝問及他的態度,便是敷衍了事。只道:“裁撤冗員。祖宗多次行事,都每減而每多,望陛下慎重行事,勿傷士大夫忠忱之心。”
趙恆心中冷笑。知道此人在這件事上,無法成為助力。
當下又問趙鼎意思,趙鼎倒是慷慨,只道:“國朝制度是祖宗制定,原是防止有權臣專擅。以使官、職、差遣各不相同,是故官員數目,遠超前朝。而俸祿又極優厚,每年收去地賦稅。除了軍費,便是官員俸祿。今陛下勵精圖治,宮室尚且不忍建造,又何苦多養無用之官。不若斷然斥退,以省國用,充實兵額,多造甲冑的好。”
見趙桓含笑點頭,趙鼎又道:“不過國家養士,也不能太傷尊榮體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